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文藝新作,橫屏微短劇《怒刺》近日全網上線,憑藉迥異於傳統影視劇的故事講述方式,收穫不少網友尤其是年輕人的好評。
該劇以1937年天津淪陷為歷史背景,講述葉清軒、白鴿、丁姍姍等一群青年投身抗戰,歷經叛徒出賣、親人反目、隊友被捕等生死考驗,不斷成長和成熟,最終粉碎日寇陰謀的故事。作為一部主旋律微短劇,《怒刺》塑造的主人公並非“高”“大”“全”的完美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有遲疑、有缺陷、有轉變的普通人形象。
男主角葉清軒表面看是浪蕩不羈的風流公子,實際是勇敢抗日、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書生殺手”。他參加抗日活動,開始只是為師傅報仇,參加鋤姦團後,也偶爾會在信仰與親情之間徘徊,直到被民族大義感召激勵。從有錢人家衣食不愁的大小姐,到抗日鋤姦團裏的熱血青年,丁姍姍的轉變也非憑空頓悟,而是現實生活將其驚醒。家産被日本人侵吞,父親被日本特務暗殺,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事實讓她醒悟,最終投身抗日戰線。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弧線自然,邏輯可信,讓觀眾從角色身上看到家國淪陷後掙扎前行的真實個體。
作品對抗戰歷史的講述,選擇了以往不太被大家關注的“經濟戰”角度。片中沒有宏大悲壯的戰爭場面,也沒有諜戰劇的驚心動魄,而是聚焦當時天津物資短缺、貨幣貶值、糧食價格起伏過大、抵制日偽政府“聯銀券”等百姓日常生活,進行微觀式描述。這種以小見大的輕量化敘事,讓沉重的歷史以更加符合當代觀眾生活經驗的方式被接受。
在情緒價值成為短劇必備要素的趨勢下,《怒刺》在情感設計層面也呼應了“密度高、衝突強、情緒爽”的模式。劇中所構設的葉清軒、白鴿與丁姍姍三人的情感線,成為主題敘事的一個軟性支點,使觀眾在與劇中角色共情的同時,自然地接受了他們所傳遞出的正向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怒刺》的探索不啻主旋律微短劇的一個實驗樣本。(王亞芹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