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廣播劇《三昧》在顏料會館上演。 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攝
嬌俏的小花旦、英氣的扈十娘接連登場,北京風雷京劇團攜《賣水》《扈家莊》近日亮相湖廣會館,輕快靈動的唱腔和英氣勃發的武戲引來一陣陣叫好聲。9月以來,隨着2025西城區“會館有戲”系列活動與東城區推出的2025“故宮以東”古建藝術季的舉辦,北京多個古建會館被藝術點亮。市民免費在古建中欣賞專業院團的精彩演出,也為文商旅融合的畫卷添上別具古韻的一筆。
古建舞&邂逅名家名團
飛檐鬥拱下京韻鏗鏘,雕梁畫棟間水袖翩躚,在北京的古會館、古戲樓、紀念館等地標古建築裏,一場場演出為市民打開了觸摸歷史的窗口。
日前,“故宮以東”古建藝術季活動之《紅樓夢》經典誦讀及經典音樂分享會在曹雪芹故居紀念館上演。北京民族樂團玖樂室內樂組合精心編排的紅樓樂曲,帶領市民在《枉凝眉》中夢回“紅樓”,87版《紅樓夢》電視劇中“襲人”的扮演者袁玫,也與觀眾分享拍攝故事。這間帶有鮮明清代建築風格特色的院落,是經中國紅學會專家認證、有史料可考的曹雪芹故居遺址,市民在此沉浸式地感受文學巨著中的故事、曹雪芹的生平、清代民俗與傳唱不衰的音樂藝術。
這種穿越古今、暢享藝術的體驗,正是2025“故宮以東”古建藝術季系列活動帶給市民的鮮明感受。自9月末起,以“傳古建文脈 煥時代華彩”為主題的古建藝術季持續開展,“古建匯演”“古建藝教”“古建聯城”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曹雪芹故居、南新倉、顏料會館等代表性歷史場所上演多場“小而精”“雅而美”的演出。
中軸線的另一翼,2025西城區“會館有戲”系列活動也煥活了古建的雕梁畫棟。遵循“一館一策”的理念,“會館有戲”將京劇、崑曲、雜技、兒童劇等藝術門類,與湖廣會館、正乙祠戲樓、安徽會館、報國寺文化園等7處文化地標精準匹配,攜手北京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中國雜技團等12家頂尖專業院團,共推出涵蓋京劇、崑曲、評劇、越劇、曲藝、木偶、河北梆子等12種藝術形式的120場演出及活動。該活動自9月10日在湖廣會館鳴鑼啟幕以來,已成功舉辦數十場,累計吸引線下觀眾3000餘人,線上近十萬人次。
免費觀演撬動周邊消費
令市民感到驚喜的是,古建藝術季與“會館有戲”都採取免費招募的形式。每次演出前,主辦方發布招募信息,市民只需留言,就有機會走進具有濃厚歷史韻味的古建築觀看專業院團演出。在“小而美”的古會館,每場演出數十人的名額,經常瞬間被一搶而空。
“原來從沒在古建築裏看過演出,今天一走進這裡,就覺得古香古色。”舞&廣播劇《三昧》亮相顏料會館時,觀眾趙先生對會館內的環境連連讚嘆,他還領取到一張主辦方提供的古建打卡卡片,“原來這附近有這麼多古建築,我得和家人一起轉轉,把章集齊,正好這附近還有咖啡館、飯店,很有情調。”
小小票根所撬動的,是一次文商旅的融合之旅。在“會館有戲”活動中,票根被賦予更多維的價值,它不僅是觀演的憑證,更是開啟周邊消費體驗的鑰匙。活動與戴月軒、一得閣、點絳唇咖啡、宏寶堂、中國書店古籍書店、宣武門商務酒店等多家品牌建立合作,觀眾在古會館聽完戲,便可去老字號賞墨寶,在合作餐廳享美食,憑票根享受專屬的消費折扣,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文化消費鏈條。據統計,自“會館有戲”活動開展以來,回收票根1000余張。
文化遺産融入市民生活
古建築中,演出活動並不單獨出現,而是與市集、體驗工坊、游學導賞緊密結合。藝術從被觀賞的對象,變成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會館有戲”活動中,戲曲體驗工坊帶領市民在清幽的茶香中,聽藝術家細品戲文中的人文精神。古建藝術季之崑曲《牡丹亭》在“皇家糧倉”南新倉上演時,則與南新倉第十六屆文化節碰撞出火花。北京老字號、文創品牌、特色商品、小吃、美食在南新倉外擺出攤位,既有傳統手工藝品的溫度,也彰顯現代消費的便捷。
北方崑曲劇院名角、“梅花獎”獲得者魏春榮也在市集上饒有興趣地流連,她曾在“會館有戲”正乙祠戲樓的演出中登&表演,此次來南新倉是給自己的學生加油打氣。“把藝術與古建和市集等體驗活動結合,這非常有趣,南新倉的環境和氛圍也很吸引我們。”魏春榮説。
“我們希望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搭建一個&&。”東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僅能讓市民知道北京有多少古建築在向公眾開放,也希望文化遺産融入市民的生活,促成文商旅的融合,讓生活在古都中的市民感受到切實的獲得感。”(北京日報記者 韓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