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以來,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的河山》《歸隊》《陣地》(上排從左至右)接連播出,與《沉默的榮耀》(下排)無縫銜接,持續掀起觀劇熱。 (均電視劇海報)
從國家烈士紀念日在CCTV-8開播,至第一個台灣光復紀念日啟動在CCTV-1首輪重播,其間歷家國團圓的國慶與中秋佳節,僅首播階段,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已累計觸達觀眾10.62億人次。
當無數觀眾在“戰友們,能夠跟你們並肩作戰、一起赴死,我很榮幸”的&詞裏淚流滿面,當從祖國各地自發前來祭奠的群眾源源不斷涌向位於北京西山的無名英雄紀念廣場,這部&網熱度齊飛的大劇,讓英雄信仰激蕩觀眾共鳴,成就文化現象。
事實上,熒屏現象級文化事件何止一部劇。今年夏天以來,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歸隊》《我們的河山》《陣地》接連播出,與《沉默的榮耀》無縫銜接,持續掀起觀劇熱。日前,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和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等單位承辦的創作座談會先後在京舉行。在專家們看來,無論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三部重點電視劇,抑或首部真實展現新中國成立前後台灣隱蔽戰線鬥爭的《沉默的榮耀》,重大主題創作能與觀眾通心,創作的奧義都在求真亦求新。是劇中深沉的歷史厚度、熾熱的家國情懷、精湛的藝術表達,最終使得今天的觀眾能與英雄先輩同心同頻。
真實,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生命線
吳石烈士孫女吳紅、朱楓烈士孫女朱容瑢、陳寶倉烈士外孫女李敏、聶曦烈士侄孫女黃怡然——對一部電視劇的創作座談會而言,這是很少見的出席陣容。烈士們的後代集體參與,標注了《沉默的榮耀》創作緣起來自真實,也確證了一次尊重歷史真實的創作會贏得史實中人的認同。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馮勝勇&&,主創團隊通過嚴謹的歷史考證與史實挖掘,用大量真實的細節為影像呈現奠定了堅實基礎,讓觀眾成為可歌可泣革命史的在場者、見證者。“觀眾對《沉默的榮耀》的認可讓我們堅信,越是時代迅速發展變化,人們越希望能看到帶來情感共鳴和精神震撼的影視作品。”
國家安全部宣傳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談到,該劇的創作源起於黨中央對隱蔽戰線在&秘密力量和烈士的關心關懷,取材於隱蔽戰線對&工作的光輝歷史和犧牲奉獻。該劇以“真”立劇,用可追溯的細節,為那段歷史賦予了沉甸甸的重量:以“情”塑人,用質樸的表現,讓隱蔽戰線的智力博弈與生死較量躍然屏幕,不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更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責任感和鮮明的時代價值。
飾演陳寶倉的那志東回憶起創作的日子,激動難耐。為了離將軍的形象近些再近些,他從史料裏爬梳細節,仍覺不解渴。他連續數月不懈努力想方設法聯絡烈士的後代。在廈門拍攝時的一次夜半,那志東忽然接到一個電話,當那頭説明自己是陳寶倉將軍的外孫女,他激動得近一分鐘説不出話。此後,那志東專程趕回北京與李敏及其他家屬見面。劇中,陳寶倉就義前在獄中吃着驢肉火燒,鏡頭給了腿部特寫。這一片段正是源於陳將軍家屬轉述的故事——陳將軍在獄中遭受酷刑,小腿比大腿還粗,舉步維艱。但每次放風路過其他牢房時,他都會像父親一樣微笑着鼓勵裏面的學生:“孩子們堅持住,馬上就要解放了!”
同樣,自2021年起,電視劇《歸隊》《我們的河山》《陣地》先後基於歷史真實啟動創作工作。今年夏秋,三部劇接連播出,以不同視角展現14年抗戰歷史,贏得觀眾好評。
《歸隊》以東北軍民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為背景,突破傳統抗戰劇宏大敘事框架,以6名普通抗聯戰士的小人物視角展開敘事。“真實是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生命。”該劇總製片人茅熠分享,主創團隊求真,就是為了“以史料為‘柴’、以‘深燉’的劇本為‘肉’,力求把握時代經緯與人物靈魂”。
《我們的河山》着眼於抗戰時期根據地軍民建立起來的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關係,深刻回應“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著名論斷。團隊以歷史真實、生活真實、戰鬥真實為創作準則。
《陣地》首次濃墨重彩展現桂林文化抗戰大軍發揮的巨大作用。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京盛認為,三部抗戰重點劇目各有側重,但共通的特點都是努力追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結合,深入挖掘抗戰的歷史內涵。“無論抗戰題材還是其他題材,都需回歸真實,用藝術化手法呈現歷史與現實,作品才能在精品化道路上健康成長。”
在回應時代中,凝聚家國認同
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藝評論家仲呈祥眼中,《沉默的榮耀》所取得的社會效益遠遠超過了一部劇本身,“它有力地、不露聲色地在呼喚國家統一,在製造一種強大的民眾輿論,去推動實現祖國的統一”。馮勝勇也認同,該劇充分印證了祖國統一大勢所趨,兩岸團圓人心所向,在海內外必將産生深遠影響。
一部電視劇何以跨越山海凝聚家國認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主任梁紅解密:“觀照歷史,回應時代。”該劇首次在主流敘事中,完整呈現了解放戰爭歷史全局中的台灣章節,具有深刻的政治意蘊與現實意義。“有效破解了島內的信息繭房,為台灣同胞理解真實歷史提供生動教材。金門青年以高粱酒遙祭英烈,泣訴兩岸一家的場景,正是作品喚醒民族情感,強化國家認同的真實寫照。”她提到,劇中吳石將軍那句“心裏有了人民,就再也泯滅不了了”與今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新時代強音深刻呼應。
導演楊亞洲談《沉默的榮耀》,直言“我們借了四位英雄的光,借了無數英雄和先烈的光”。當英雄們把個人命運與祖國的統一、與那個時代國家的前途結合起來,緊緊繫於自身,那麼今天海峽兩岸的觀眾、年輕的觀眾,何嘗不是因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綁定在一起,才會産生更深的觸動?
一段諜戰史詩、一場生死暗戰,特殊的隱蔽戰線題材,讓創作《沉默的榮耀》從一開始就註定困難重重。有限而隱秘的史實細節與藝術虛構之間,何以為創作的邊界?總編劇盧敏記得,創作始於2018年,她與三名90後編劇開始了與時空、與先烈的對話。基於對吳石語言天賦的認知,他們在劇中讓吳石以一首閩南歌寄情即將遠離的家鄉;基於對飲食文化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團圓意味,他們把鳳梨酥、驢肉火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點心貫穿在劇情中;也是基於對非遺傳承在文化生活中的潤物無聲,歌仔戲、崑曲、布袋戲等先後入劇。“我們中國同宗同源,我們是一體的。《沉默的榮耀》講的是團圓,文化能把剛性的鬥爭柔性化了,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做到了勾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何天平是名90後。在他眼中,《沉默的榮耀》不是在“演”故事,而是在“塑”信仰——為歷史的忠骨還魂,為沉默的榮耀發聲。它選擇了一條“難而正確”的路,以真立劇、以情塑人,進而搭建起一個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精神對話通道。“它一頭連着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們以身許國的過去,一頭連着我們對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當下的呼喚。”因而,這部劇不僅屬於那段沉默的歷史,也屬於每一位被它打動的觀眾,更屬於未來所有願意秉承這份真誠去創作的創作者,而這正是《沉默的榮耀》留給國劇市場最珍貴的“榮耀”。(文匯報記者 王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