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空與半棵樹》講述了鄉村基層工作者,在鄉村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博弈的過程中,捍衛村民生存權利與尊嚴的故事。圖為《星空與半棵樹》劇照。(陜西人藝供圖)
陜西鎮安的山路上,細雨還沾在衣角,整座山被雲霧環繞。作家陳彥帶着《星空與半棵樹》劇組一行往山頂走,他們要去的地方,是陳彥少年時望星空的所在。飾演村民“溫如風”的演員王大治對這天印象深刻,“我們在山頂等到天黑,星星始終沒露臉。但和原著作者一起站在他曾經抬頭看星星的地方,可以體會到種種不可言説的情緒”。
今明兩天,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最新力作《星空與半棵樹》將在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這也是根據陳彥小説改編的最新話劇。作品深情描繪秦嶺風光之時,更書寫着那片土地的豐厚與沉鬱。
跟着村裏鄉親學壓面
對於王大治來説,陳彥是看著他從小長大的親切叔叔,兒童時期的他趴在戲&上,看了一部部陳彥筆下特別“紅火”的戲,“裏面每個人物又生動又精彩”。他對陳彥的作品如數家珍,也常常想象自己能演上一把。“《裝&》裏的刁順子,《主角》裏的胡三元,我都可以試試!”
今年在陳彥的家鄉鎮安遇到,兩人還是習慣性地用陜西方言交流。“陳老師,我要演這個。”“好,我相信你能演好。”劇中的溫如風是一個在農村普普通通的壓面人。十天的采風時間裏,王大治跟着村裏的鄉親認真學壓面,“這對農村戲來説格外重要,不學會,在舞&上就是假的”。
在鎮安,陳彥陪着演員們圍讀劇本,演員們聽陳彥講述他心裏的“溫如風”,講他心裏的家鄉。陳彥告訴他們,溫如風是背着半棵樹尋找自己星空的那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王大治也一點點地“挖”作者的內心,“當我們聊完之後發現,他對每個人物愛得更深沉,遠超我在讀小説時候的想象。他的講述對人物在舞&上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詞都有巨大的幫助。”
“半棵樹”的浪漫
陳彥的小説近50萬字,將其濃縮到3小時的話劇絕非易事。原著線索紛繁,比如貓頭鷹的俯瞰視角、鄉村小公務員安北斗(黨劍飾)與溫如風的關係、安北斗的家庭生活和村莊的一系列工程等。這也要求編劇李寶群在改編的過程中要舍得“割愛”。最終,他和團隊耗時三年,數易其稿,選擇以溫如風、安北斗、花如屏三個小人物來構成戲劇最核心的人物關係,以此展開更多故事。
導演宮曉東注重建立戲劇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在劇中採用寓言、象徵、荒誕等呈現手法,既“一本正經地表現衝突”,也“一本正經地冷嘲熱諷”。“溫如風是一個浸染在無盡侮辱中的人物。但我們不能只是直白地復刻這種尖銳現實,要採取藝術化手法來表現。”
《星空與半棵樹》在西安的預演,陳彥坐在觀眾席。從舞&上下來,王大治詢問陳彥:“我這個溫如風塑造得怎麼樣?”他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溫如風的幽默、執拗、堅持和他背着的那半棵樹。”就這樣,成為溫如風後,王大治慢慢發現,半棵樹實則是溫如風的“半條命”,“他十年的上訪之路折射出北斗村的眾生像,推動每一個人從時代社會的變遷當中去尋找真實的自己,尋找人與自然的關係”。
《星空與半棵樹》的上海首演,是王大治首次以主角身份登上話劇舞&,他把這個消息發在朋友間的群裏,段奕宏、王寶強、張國強、張譯等兄弟都紛紛給予他鼓勵。相比於緊張,王大治更期待上海觀眾的反響。“上海海納百川,什麼樣的戲劇沒在這演過。這是一台充滿浪漫、童話色彩的陜西話劇。”(文匯報記者 王筱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