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場作品《刻在森林的海》首演 呈現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獨特風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4 09:24:03
來源:北京青年報

音樂劇場作品《刻在森林的海》首演 呈現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獨特風情

字體:

  10月12日晚,一場將雲南深山原始生命力融合跨越時空藝術想象力的演出登上北京舞&。作為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重磅演出之一,由普利策音樂獎得主、華人作曲家杜韻傾力創作,北京國際音樂節與美國林肯中心聯合委約的音樂劇場作品《刻在森林的海》在北京喜劇院世界首演。來自雲南西雙版納的非遺項目基諾族大鼓舞傳承人何桂英,帶領8位基諾族少年,在舞&上敲響大山裏特有的聲音。

  演出開始前,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特別頒發了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青年藝術家獎。今年,該獎頒發給了參演《刻在森林的海》的8位基諾族少年。

演出現場

  劇情充滿童趣與想象力

  在現代化浪潮的席捲之下,基諾族古老的文化傳統與其他許多少數民族文化一樣,面臨着傳承與發展的嚴峻挑戰。《刻在森林的海》以藝術的形式,回應了這一時代命題。

  《刻在森林的海》講述了一個詩意而充滿力量的童話。一個與奶奶相依為命的基諾族女孩,從小浸潤在奶奶講述的森林與海洋的神奇故事裏。女孩日復一日地幫奶奶養牛、採茶,日常生活是濃郁的基諾風情,而她的內心卻裝載着一個浩瀚的海洋夢想。她在一個透明的玻璃魚缸裏,用想象力構築着屬於自己的微縮海洋世界。

  《刻在森林的海》的舞&拓展了音樂劇場的邊界。當女孩將寫滿心事的信紙撒向空中,這些紙張在燈光與音樂的催化下,神奇地幻化為森林中靈動的動物與神秘的海洋魚群。舞&上搖頭擺尾的大象隨心所欲停下來注視人群,游來游去的魚群肆意追逐打鬧,還有叫聲不斷的鴕鳥和隨時可以跳出來的螳螂,這些角色由來自雲南的基諾族兒童表演團隊生動演繹,他們純凈的表演,為整個故事注入了質樸而鮮活的生命力。

  劇中,女孩與她的夥伴們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充滿童趣與想象力的篇章,《採花舞》《種茶歌》《獵歸歌》等歌曲串聯着富有少數民族生活氣息的舞蹈,讓觀眾得以窺見基諾族文化的獨特風情,感受其鮮活的文化脈搏。

  “今日的創新造就明日的傳統”

  一向以“跨界”“新銳”著稱的作曲家杜韻曾攜獲得普利策獎的歌劇《天使之骨》登上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此番她再度歸來,將中國雲南基諾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置於當代藝術的前沿,成功編織了一場傳統與未來、森林與海洋的跨時空對話。“很多人會給我賦予先鋒、新銳、跨界等很多標籤,實際上我很喜歡傳統,其實民間有很多真正在傳承的人值得被發現。”演出前一天,杜韻現身北京暢談這部作品背後的故事。2017年,杜韻發起“未來傳統”創想計劃,越來越多地讓自己投身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再創造。她帶着好奇心去往世界各地,向當地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學習,並和他們一起“共創”。《刻在森林的海》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作品。

  基諾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單一民族,目前僅2萬餘人。他們擁有語言卻無文字,那些古老的歌謠,就是基諾族的口述史。在西雙版納,杜韻拜訪了基諾族大鼓舞非遺傳承人何桂英。在村寨裏,她與何桂英一起,採集當地古老的傳説和歌謠,和當地孩子們一起探索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口述文化不知作曲是誰,因此所有人,包括孩子們都應該是共創人。”談及如何將自己採集到的原生態音樂和創作融合在一起,杜韻&&,即興是在一定的章法裏的,“尊重是需要彼此信任的,我們可以讓孩子們玩兒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去尋找爆發點。”在杜韻看來,傳統和創新並不是對立的,“今日的創新造就明日的傳統。”她認為,作為藝術家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要承認自己的未知才會探索更多可能性。”

  《刻在森林的海》的舞&呈現充滿了原生態味道,雖然有些許投影,但道具都帶有手作的溫度。談及如今AI盛行的時代,藝術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洪流的影響,杜韻認為:“AI可以用,但是怎麼用、用多少,是需要討論的。不能為了AI而做AI,相反,有了AI之後更體會到原創藝術家的可貴。”

  感受音樂的“剎那永恒感”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稱,這是一部“將中國非遺傳承文化帶到當代音樂語境合作的作品”,“這不僅是一場音樂表演,更是一次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震撼對話。”鄒爽&&,“音樂節今年的主題是‘未來傳統·剎那新聲’,音樂節一直在關注與當下的銜接,特別想把未來的新音樂和傳統鏈結起來,希望帶更多的觀眾走進音樂節的劇場,感受舞&上音樂留下的‘剎那永恒感’。”(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