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還回蕩着海關大鐘的聲音:鐺鐺鐺……老汪和素娟就是在情人墻定了終身。”踏着周野芒朗誦的余韻,《東方紅》整點報時曲後大鐘敲響晚上八點的鐘聲。故事與現實合而為一,電影《菜肉餛飩》的製片人顧曉東連嘆,這是獨屬於上海的味道、上海的浪漫。
昨夜,2025上海國際光影節·黃浦系列活動之外灘光影藝賞會舉行,“外灘的浪漫、黃浦的溫度、上海的味道”貫穿始終。活動尾聲,首映在即的《菜肉餛飩》驚喜亮相,影片首支預告片、首支滬語推廣曲《戀曲上海1980》雙雙首發。船鳴、江風、海關大鐘、滬語歌謠、海派電影,這一刻在外灘親水&&渾然天成。
作為一部上海題材、上海原著、上海取景、上海班底的純正上海電影,《菜肉餛飩》將海派市井生活濃縮於一碗家常的菜肉餛飩,調味兩代人的愛與世界。這份濃郁的上海滋味不僅大銀幕可見,主創團隊希望,電影能成為一個接駁不同行業、城市各處的“端口”,成為人們關注、傳播上海文化、助力上海消費的一個新起點、新熱點。
昨夜的光影藝賞會後,網羅電影場景、上海文化、上海老字號等上海IP,“菜肉餛飩會客廳”將於10月21日起在思南公館與市民見面;由電影生發,評彈《菜肉餛飩》即將首演於今年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包括此前上新的電影聯名西點在內,更有多重異業合作將陸續揭曉。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亦中感慨,“具有上海基因的‘菜肉餛飩’已變身一個可挖掘的IP”,從“電影+”到“菜肉餛飩+”,背後盡顯上海味道、上海文化、上海想象力的集成。
“最上海”的電影
《菜肉餛飩》改編自紀錄片導演金瑩所寫的同名小説。故事裏,退休工人老汪到公園相親角給兒子物色婚戀對象,不想,自己無意中捲入了情感漩渦。從小説作者金瑩、製片人顧曉東、導演吳天戈,到周野芒、潘虹、茅善玉、王琳、陳國慶、徐祥等一眾主演,及至推廣曲作者王淵超、插畫作者施曉頡等,電影的&前幕後集結了一大批生於上海、成長在上海的創作者。
一群上海主創講述上海故事,講究味道正宗。肉眼可見的“上海”在畫面取景:影片全程上海拍攝,不僅知名的地標、典型的弄堂,都在取景框內;片中人的生活動線也完全合乎物理空間:老汪家在南昌路,去襄陽路復興中路路口的菜場買菜,到淮海路上全國土特産商店買醬菜,再到對面光明村排隊購熟食,都是自行車可達的距離。
內裏更深層次的“上海”在乎人、上海的“新老年人”。電影開機於2024年12月10日,畫面裏老汪家的日曆就是那天,所以,故事反映的就是當代上海、是此刻生活在此的上海市民。這一輩的上海老年人日常生活是怎樣的?電影裏,老年人作為父輩,對子女的生活和情感狀態有期許,亦有開明、包容的一面;與此同時,老年人更是他們自己,追求獨立的精神上的享受人生——他們去畫廊看畫展,到大光明看電影,到蘭心看戲,在國際飯店喝咖啡,還會和年輕人一樣對愛情有渴望有需求。
“我很喜歡紀錄片《前浪》,那裏面的老年愛情故事未必圓滿,但他們靈魂可愛。”顧曉東説,《愛情神話》有句slogan“很上海”,“不管幾歲,愛情萬歲”,“《菜肉餛飩》裏這群六十多歲、七十古來稀的老人也一樣”。與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同頻奮鬥,又在新時代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樂享晚年,這樣的當代上海老年人的故事,溫情、清新、有共情。內部試映時,不少年輕人直言喜歡,稱看完影片對代際關係有了更新的認知。
“餛飩+”的後綴
自打電影官宣,外界一度好奇,電影裏的餛飩會與哪家知名品牌或是哪條街上的網紅店舖聯手。主創團隊的答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家裏的餛飩。
電影裏的菜肉餛飩,對故事主角汪家兒子來説,是外婆的味道、媽媽的手藝,後來又傳承到了父親和自己手裏。現實中,一千個上海人家或許有一千種菜肉餛飩的調味,但無論“隔壁張家姆媽”還是自家外婆,通常講究青菜、薺菜、鮮肉三三分,蛋皮、蔥花、外加一抹豬油調起湯底“靈魂”。拍攝片場,不少70後、80後演員都説:“小時候最早學會的家務就是包餛飩。”換言之,《菜肉餛飩》的“餛飩+”後綴裏,想要疊加的是能擊中幾代人集體記憶、上海人集體情懷的東西。
比如方言。滬語承載着這座城市的生長史、市民生活史。用地道上海話講述身邊人的故事,近了説,它是當代人的生活風貌;時間線拉長,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過去,《菜肉餛飩》何嘗不是2025年的上海市民生活手冊,其中方言用詞的微妙變遷和着城市景觀的呈現,都能為未來錨定今天的坐標。此次滬語民謠創作人王淵超為電影譜寫推廣曲《戀曲上海1980》,源自他客串的一場戲。今年一月,劇組在國際飯店拍婚禮,那是老汪與素娟年輕時情感的閃回。王淵超演伴郎,“一到片場就是回憶殺”,他説,老上海的風情韻味,從當年極富時代特色的談婚論嫁“三轉一響”“三十六隻腳”“八條被頭四對枕頭”裏都可見一斑。
比如上海老字號。鳳凰牌自行車、蜂花檀香皂、414毛巾、梅林午餐肉、光明、正廣和、冠生園等等,不一而足,都在幾代上海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滬上市民生活隨時代變遷的細部注腳。顧曉東告訴記者,原著小説裏就注入了許多上海老字號,因為那就是真實生活。電影拍攝過程中,劇組復現了小説情境,倒有額外驚喜,“原本我們想讓記憶深處的品牌更響亮,卻發現,許多老字號在時代裏煥新,兼具復古與創新的模樣,值得被更廣泛了解、進而重返更多人的生活場景”。
比如城市空間。故事裏的老汪,從戀愛到結婚,外灘情人墻邊留下愛人的絮語。1990年之前,這座城市能供消閒的場所並不多,稱得上“親水空間”的地方更少,加之住房緊張,年輕人戀愛只能逛到江邊説説話。外灘防汛墻的千米長堤於是集中了近萬對情侶,他們倚墻談戀愛,一對挨着一對,相互間距離只有一厘米。作家金宇澄曾講,這道壯觀的風景相當於上海的人文遺産。只是隨着生活條件躍遷、城市更新持續,外灘之於上海、上海人的意義已不止於放手去闖、勇敢去愛了。
因此,《菜肉餛飩》片方策劃了快閃活動。以“菜肉餛飩”之名,在思南公館設立市民會客廳。二樓重現電影場景,一樓則主打各類與上海文化相關的活動。“建築、音樂、電影、時尚、滬語、美食、品牌等等,希望是一座步入式、可沉浸的上海文化體驗場。”顧曉東説,“菜肉餛飩”可能還會做舞&劇,並與更多異業合作。他們希望,觀眾能從“菜肉餛飩”這碗上海的尋常味道裏,品出海派的風味、上海人的風貌。(文匯報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