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晚,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不同於以往常見的文藝晚會,《正義必勝》突出“劇”的特點,綜合運用音樂、舞蹈、情境戲劇等多種舞&藝術形式,呈現出史詩氣質。約90分鐘的時長裏,《正義必勝》以倒計時開篇,將時間回溯,“怒吼吧,黃河”“紅星照耀中國”“不可戰勝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義永恒”5個篇章,鮮明昭示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永恒真理。
值得一提的是,《正義必勝》啟用了“80後”“90後”為主的主創團隊,“00後”演員在參演人員中的比例超過50%。當代的我們如何回望歷史,如何面對當下?本報記者獨家專訪參與《正義必勝》的多位主創藝術家,揭秘這&演出的幕後故事。
9月3日晚,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隆重舉行。 新華社發
《正義必勝》文藝晚會開始前,前來觀看演出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來到大禮堂觀眾席就座,全場起立報以熱烈掌聲。新華社發
音樂總監楊帆:
用澎湃厚重的音樂承載80年情感脈流
《正義必勝》主創團隊雖然年輕,但都有多次參加大型活動的經驗以及豐富的作品履歷。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時代節點,回望歷史、致敬經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音樂總監楊帆介紹,《正義必勝》中,經典與新作的比例大致為7:3,從開篇時《松花江上》的沉痛追憶、《黃河大合唱》的振奮鼓舞、老詞新曲再作詮釋的《露營之歌》,到地域特色濃郁的陜甘寧民歌《東方紅》《高樓萬丈平地起》,從接連唱響的《八路軍軍歌》《琼崖獨立隊之歌》《地道戰》《遊擊隊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在太行山上》,到真情縈繞的《我愛你,中國》,銘刻着民族記憶的旋律一直都在迴響,最終,晚會在《勢不可擋》《命運與共》兩首新作的強音中落幕,發出對時代、對世界的深情關懷。
説起《黃河大合唱》,不少觀眾或許困惑,緣何沒有聽到那段最深入人心的《保衛黃河》。對此楊帆透露,前期創作階段,是否揀選《保衛黃河》、鋼琴協奏曲《黃河》等作品,主創團隊“糾結了很久”,他們參考以往的創作範本,嘗試過各種方向,也有過相當激烈的爭論,最終大家一致認為,要以整體構思為準。《正義必勝》整場演出猶如一部首尾呼應、結構完整的舞&史詩劇,“我們的創作思路不是以單個的節目為導向,而是以情感、情緒為導向。”當舞蹈《殤》宛若鮮血涂地般呈現了南京大屠殺的悲慟慘烈,當社會各界用《祭黃帝陵文》凝聚起全民族抗戰的決心,《怒吼吧,黃河》出現在此處,“情緒是連貫的,是用之前的表演真正頂出來的。”
“《正義必勝》擴展了音樂的概念,它不僅是歌曲、交響樂或某種特定的音樂樣態,同時要糅合大量的對白、&詞、動效,要不停地探索表演與音樂合在哪個點上,最能激發化學反應效果。總的來説,《正義必勝》的音樂表達多元、層次豐富,遠遠超過了我們以往的創作。”楊帆説。
文學撰稿之一徐珺蕊:
從更多角度展現無名英雄的巨大犧牲
青年一代在《正義必勝》主創團隊中扛起重任,文學組也是如此,總撰稿朱海攜手池浚、許諾、徐珺蕊,形成一支以年輕力量為主的團隊。
對人物群像以及普通人的塑造,是《正義必勝》中一條重要的創作思路。感人至深的舞蹈《殤》中,一對兄妹在侵略者槍口下輾轉逃生,但最終,哥哥隨着一聲槍響倒在了南京大屠殺的萬人坑裏。妹妹抓住哥哥冰冷的雙手環抱在自己身上,影像凝成的二月蘭在他們身邊開放蔓延。
多年來,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舞&作品數量不少,相比親子、愛情等常見的人物關係,《殤》選擇以比較少見的兄妹為切入口。“我們想從更多的角度出發,挖掘歷史裏相對來説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故事,展現無名英雄付出的巨大犧牲。”徐珺蕊介紹。
情境戲劇節目《永遠的番號》聚焦劉老莊連,用高度提煉的“母親”形象展開講述:在戰壕縱橫、千瘡百孔的土地上,手拿針線的母親縫補着破碎的大地。她救回了四連最後一位小戰士,彌留之際,這個意識模糊的孩子堅持向“娘”説起全連的英勇戰鬥,喃喃念著他們的番號。小戰士終於還是倒下了,但一位又一位母親站起來,送兒上戰場——所有人都是祖國的孩子,當“母親膝下百萬兵”的號召激蕩迴響,現場600名“藏身”於黃土下的戰士挺身而出,一聲“娘”喊得所有人熱淚盈眶。被賦予重要意義的《正義必勝》,所有環節都經歷了細緻入微的調整、打磨,但飽含軍民魚水情的《永遠的番號》從創作之初,便一直極受各界專家認可。
當演出漸漸步入尾聲,在第五場“正義永恒”中,南京大屠殺裏活下來的女孩、劉老莊連的新戰士分別與永遠留在過去的哥哥、凝望孩子們身影的母親跨越時空,再次對話。這一刻,《正義必勝》不僅完成了藝術構思的巧妙閉環,也留下了當代人對歷史的追憶與深思。
視覺總監任冬生:
讓視覺效果成為史詩的敘事語言
文藝晚會《正義必勝》中,多種視覺特效構成的舞美效果感動了無數觀眾。視覺總監任冬生介紹,視覺創作始終圍繞兩個核心展開,既要在史詩性的敘事中建立鮮明的舞&形象,也要用新的技術催生全新的舞&語言。晚會採用與歷史對話的講述方式,舞&技術也成為敘事的手段之一,“我們不想堆砌技術,而讓舞美、燈光、多媒體、服裝等所有部門獲得全新的敘事能力,打破舞&物理空間的限制,不是單純地寫實,而是完成對歷史的再現和與當下的對話,實現史詩化的全景敘事。”
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的舞&縱深15米,除去舞&背後的多面旗幟與屏幕佔去的空間,全場可用縱深距離為13米,要在這樣一個相對較淺的空間裏營造出真實空間感和歷史性,主創團隊做了多種努力。“我們使用了6條可移動的冰屏,4個可以左右移動的軌道&&,還有4個可以360度旋轉並自由移動的小&&,一直延伸至觀眾席,與地面連接起來。當舞&呈階梯狀向觀眾鋪展開來,就形成了視覺縱深感。”任冬生説。
演出中,可移動的&&與不同的節目默契配合。在“南京大屠殺”場景,南京民眾邁着沉重而不屈的步伐向&階上走去,在&階頂部“跌落”。裂開的&階形成“萬人坑”的慘烈場面,又隨着舞&敘事的推進繼續延展,直接引入下一個節目的戲劇表演。“鐵道遊擊隊”場景中,&階旋轉面向觀眾,在影像與燈光配合下成為飛馳而過的火車車廂,演員們在列車上上下翻飛。
最令人驚艷的《永遠的番號》中,演員身上裹着牛皮紙製作的服裝,影像完全覆蓋在牛皮紙上形成乾涸的土地,一聲炮響,演員一邊滾動,身上投射的影像一邊發生變化,有如大地撕開的血口與瘡疤。“大會堂三樓設置了36&投影機,完全覆蓋表演區和&口,我們讓表演者的身體成為影像介質。”任冬生説,在導演組、燈光組、音樂組、影像等部門的通力配合下,演出形成了視覺效果與舞蹈情境表演的互動,加強了節目的史詩感與張力。
舞蹈表演感人至深
演員們稱情感表達無比真實
在文藝晚會《正義必勝》中,多個舞蹈和情境戲劇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當被問到創排和出演這些節目的藝術準則,多位演員和編導異口同聲:“真實,我們每一份的情感表達都無比真實。”
舞蹈《殤》中飾演哥哥一角的是舞者常宏基,在尋找妹妹途中,他無數次目睹同胞倒在自己身邊,自己也無數次在舞&上摔倒又站起,雖然舞&表演中的摔倒動作有專業的訓練方法,但常宏基還是難免受傷,“一次次摔倒時我內心想的是,我一定會站起來的,每一次砸在地上都是為了更好地站起來。”
舞者張翰在情境戲劇《永遠的番號》中飾演劉老莊連的一位小戰士,他用高難的舞蹈動作展現抗日戰爭中的肉搏戰,最終按下引爆器,壯烈犧牲。在意象化的舞&表達中,小戰士被演員劉敏濤飾演的“大地母親”背在背上,合上了雙眼。張翰説,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劉老莊連的故事産生真實的情感反饋,“每一次排練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舞&上,我只要把這份真實的情感拿出來,真真切切地展現我保家衛國的理想。”
《永遠的番號》所在的第三篇章名為“不可戰勝的力量”,為這一篇章擔任執行導演的是北京歌劇舞劇院編導王圳冰和黃雲松。有過部隊生涯的他們,希望在這一篇章展現中國軍人的真實血性,展現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場發揮的重要作用。黃雲松説,劉老莊連是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動人故事,節目中的三聲轟炸,象徵着中國軍民內心的傷疤,象徵14年抗戰華夏大地的裂口,“大地母親”要去彌合這裂口。“我們有堅韌的品格,有不屈的精神。”王圳冰説,“我們要用劉老莊連的故事告訴世界,我們中國人是打不敗的,我們會血戰到底,直至東方升起一輪紅日。”(北京日報記者 高倩 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