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微短劇是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網絡視聽新品類,其快速崛起成為影視行業的全新增長點。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市場規模達504.4億元,已成為當下內容消費“新賽道”。
隨着行業規模的急劇擴張,微短劇也面臨着從野蠻生長向規範發展轉型的關鍵節點。要推動微短劇從“數量流量積累”邁向“質量效益提升”,就必須以全方位、全鏈條、全系統的創新思維,構建這一新型文化業態的可持續發展新生態。
杜絕不良傾向,強化監管與自律
7月11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再度發布《管理提示》,強調堅決杜絕極端“反智”“雷人”“離譜兒”的人設、劇情等傾向。同時指出,少數豎屏微劇製作機構和播出&&為所謂“爆款”,出現過度娛樂化的苗頭傾向,影響微短劇行業共同努力樹立起來的良好形象。
微短劇精品化是大勢所趨,靠獵奇博眼球的內容註定走不長遠。觀眾對於微短劇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娛樂消遣,逐漸轉變為對內容質量、價值導向的要求。那些粗製濫造、違背現實邏輯的微短劇,或許能在短期內吸引一部分注意力,但終究無法贏得觀眾的長期認可和喜愛。
因此,微短劇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構建“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盡責”的協同治理體系。在監管層面,應加快完善法律法規,明確微短劇的內容標準、版權保護、消費規範等,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內容審核&&,提高監管效率。在行業層面,協會組織應制定自律公約,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違規製作方、&&實施聯合懲戒;行業需建立內容審核的“紅線機制”,對涉及倫理道德、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內容進行嚴格把關,杜絕低俗化、媚俗化傾向。在&&層面,需落實主體責任,建立“事前審核+事中監測+事後整改”的全流程管理機制,杜絕低俗內容上架。另外,算法推薦邏輯也需要優化,算法推薦應對齊價值導向標準,向用戶推薦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
2025年“五一”期間,全國範圍內集中下架違規短劇2000餘部,標誌着監管力量從點狀提醒轉向系統治理。儘管此前相關部門已&&多項規範文件,要求微短劇分級分類審核或備案、持證上線,並對多個&&發布的違規微短劇進行下架,但現實中仍存在大量價值觀有問題的微短劇。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強化監管並調動創作者和&&的自律內驅力,主動在創作中杜絕不良傾向,用更多高質量的作品讓觀眾沉浸在審美愉悅中。
以場景拓展為機會,開闢多種應用與消費空間
2025年上半年微短劇行業創造了約64.7萬個就業崗位,持續的穩健發展,將有助於社會靈活就業。因此,在看到微短劇面對監管問題的同時,也應關注其娛樂價值之外作為精品內容載體的場景適配性。
在推進微短劇精品化的過程中,跨界融合的“微短劇+”成為微短劇發展的另一個顯著趨勢。“微短劇+”的應用場景正從單純的娛樂領域向教育、文旅、電商等垂直領域延伸,形成了豐富的跨界生態。
在教育領域,微短劇可通過生動有趣的劇情呈現知識要點,如將歷史事件改編為5分鐘短劇,讓學生在觀看中直觀理解歷史脈絡;在文旅領域,地方政府可聯合創作者推出“城市微短劇”,以故事化方式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助力文旅推廣,如微短劇《和你的桃花源》聚焦永春美食文化,串聯起地方特色與觀眾情感認同,為文旅傳播提供新通路;在電商領域,“劇情帶貨”模式逐漸成熟,微短劇通過植入産品使用場景,實現了“內容種草”與消費轉化的有機結合。
除此之外,眾多地方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向“微短劇+文旅”“微短劇+非遺傳承”等方向拓展,不僅産出了很多精品力作,也豐富了自身的業務形態,形成了相互賦能的雙向奔赴。如《錦衣巷》用皮影戲、相聲、川劇變臉等一個個傳統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作為載體,將不同代際、不同背景的人物故事交織在一起,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故事的跌宕起伏,也能領略到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還能推動川劇的傳承和發揚。
微短劇還可進一步拓展至健康科普、法律普及、企業培訓等多種場景,通過“內容定制化”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這種場景拓展與適配不僅能為微短劇帶來新的市場增量,更能使其在社會服務中發揮獨特價值,實現文化功能的多樣化延伸。在場景適配前提下,微短劇就可以構建以優質內容為核心的多樣消費體系。因此,一方面要規範付費模式,建立透明合理的定價機制,杜絕強制消費、虛假宣傳等行為,增強用戶付費意願。另一方面,要拓展消費場景,除內容付費外,可開發衍生品、IP授權、會員服務等收入來源,形成“內容引流+多元變現”的盈利模式。
以構建IP生態體系為追求,完善産業價值鏈
當前,微短劇産業仍處於初級階段,多數作品缺乏長線運營思維,往往“一劇一散”,難以形成持續的品牌影響力。這種單打獨鬥的模式,導致産業價值鏈斷裂,資源利用率低下。
構建以IP為核心的生態體系,是微短劇邁向成熟的關鍵。首先,要注重IP的孵化與培育,從劇本創作階段就植入長線運營思維,通過系列化創作強化IP辨識度。其次,要打通“內容創作—衍生品開發—線下體驗”的全産品鏈。再次,要整合供應鏈資源,推動製作方、發行方、品牌方、&&方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最後,構建基於IP開發的長尾效應的價值鏈,形成一個IP多産品、多場景、多渠道、多&&、多消費形態、多價值鏈條的有效模式。
另外,中國微短劇IP還能以出海的方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如以蘇州古城保護與現代化發展為主題的《一夢枕星河》等作品在東南亞、北美等地廣受歡迎。部分&&通過“本土化改編+全球分發”的策略,實現了文化傳播與市場拓展的雙贏。針對東南亞市場,部分微短劇在保留中國文化內核的同時,融入當地服飾、語言等元素,增強了受眾的認同感。
未來,微短劇出海需要在“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要挖掘具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國故事,如公平、正義、發展、奮鬥等主題,減少文化隔閡;另一方面,要尊重目標市場的文化差異,通過與當地製作團隊合作、適配本土審美習慣等方式,提升內容的接受度。同時,要借助“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契機,推動微短劇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載體,讓世界通過這一新興業態感知中國文化的魅力。
綜上,微短劇的迭代升級,既是回應時代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面向未來的主動作為,而且還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構建以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為引領,以精品生産為核心,以場景拓展為機會,以有效傳播為基礎,以多樣消費為支撐,以構建IP生態體系為追求,以內外部兩個市場為突破,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新的發展模式。只有構建起這樣的微短劇發展模式,才能讓這一新興文化業態擺脫當前的發展困境,實現從野蠻生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作者:胡正榮,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