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河山》《太平年》等6部超高清劇目亮相上海電視節 以工業進階,重塑國産劇“賞心悅目”美學標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4 08:54:09
來源:文匯報

《我們的河山》《太平年》等6部超高清劇目亮相上海電視節 以工業進階,重塑國産劇“賞心悅目”美學標準

字體:

《太平年》海報

“毛孔會演戲,汗珠帶&詞,幀幀皆壁紙。”中國社會科學院視聽研究室主任冷凇用15個字,高度概括了超高清片單發布現場觀者的感受。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將2025年定為“超高清發展年”,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透露,到今年國慶節前,國內將有9個省級衛視超高清頻道正式開播,包括北京、廣東、東方等。在上海電視節特別策劃“超高清創製片單”發布,不僅是上海電視節“行業風向標”的題中之義,更是國産劇以工業進階重塑美學標準的一份答卷。

本次片單發布,涵蓋《我們的河山》《曙光》《大生意人》《張謇》《櫻桃琥珀》《太平年》等6部作品。“賞心”且“悅目”的超高清電視劇,正在雕琢鏡頭語言,“釋放內容的細節魅力”。

技術不是炫技,是讓故事可信的手段

超高清片單發布現場,導演們對各類技術參數如數家珍。

以重點推介的《太平年》為例,該劇以五代十國至北宋初年為背景,講述吳越王錢弘俶與宋太祖趙匡胤推動“納土歸宋”、實現山河統一這一歷史創舉。全劇採用RED 8K攝影機與蔡司SP鏡頭組拍攝,為匹配8K精度,8000套服飾復原唐代“草木染”工藝,道具精度誤差小於0.1毫米,主演頭套鉤織密度達每平方厘米120針。更關鍵的是,其成片將首度應用廣電總局2024新標,支持國産HDR Vivid與Audio Vivid音視頻技術,“打破好萊塢杜比標準壟斷”。

4K/8K,25幀、50幀,HDR、SDR,2020色域,5.1環繞聲……參數之外,超高清究竟會給觀眾帶來怎樣的實感?毛衛寧説:“技術不是炫技,而是讓歷史可信的手段。”由他執導的《我們的河山》,是首部深入詮釋“兵民是勝利之本”的作品,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作。

創作重大革命題材,歷史的剛性框架、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歷來是重中之重。毛衛寧用兩段拍攝花絮闡釋超高清技術如何讓人“重返”歷史,讓故事取信於觀眾:“那個年代的家中沒有燈,村莊外靠月光照明,以前為了拍攝要打大量光,但實際上這樣的環境是失真的。這次我們用無人機航拍,從一個碉堡可以飛到幾百米外的另一個表演區,近距離超高清拍攝另一個山頭,不再是模糊的、黑乎乎的一片,這在過去很難做到。”

繼《天下長河》後,張挺又帶來一部由他編劇並導演的歷史傳奇大劇《大生意人》。該劇故事背景設定在晚清時代,講述了書生古平原慘遭陷害流放後,以死謀生,在夾縫中憑藉智慧、膽識與義氣,經票號、茶業、鹽業發家立業,最終逆風翻盤,成長為一代“商王”的熱血奮鬥史。張挺介紹,全劇偏重實景拍攝,劇組多次轉場,從黑龍江伊春的原始森林到浙江與安徽的茶山,再到山西、內蒙古、上海等地,外景風貌涵蓋雪山、曠野、草原、茶山等。“超高清機器捕捉的能力越強,還原出的環境質感就真實。”山間的赭石色、徽派建築的青灰色,都會呈現天然賦予的色彩層次。哪怕大草原上空雲朵的分層,也會因陽光照度、風力強弱産生差異,有了超高清技術,不僅“五彩斑斕的白”能在熒屏上呈現,天然賦予的層次感更令實景充滿震撼。

用更清晰的視覺反饋淬煉製作水準

從朦朧美到清晰美,超高清美學滿足了觀眾肉眼極限的挑戰。但於創作端,超高清何嘗不是一柄雙刃劍:當超高清特寫放大細微之處,纖毫畢現的視覺反饋,其實也在倒逼創作者淬煉製作水準。

《張謇》以民族實業家張謇為原型,講述他毅然棄政從商,創辦中國第一家民營紡織企業大生紗廠的經歷。演員何冰出演該劇主人公。他打趣説,自己看片花時發現,“臉上應有盡有,超高清放大了很多細節、表情”。在他看來,這無疑是件好事,創作本身是以真實為基礎,那麼演員的臉就不該是磨皮後的産物、“精裝修”之後的結果。

《太平年》的聯合導演陸貝珂也提到,超高清將給影視行業各環節帶來巨大變化。“超高清對於劇集的美學細節、演員的表演、光的質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舉例,以前拍攝時,往往到近景、特寫、大特寫鏡頭,才會提醒演員注意“微表情”,現在拍到中近景,就要更頻繁地提示演員,“演員的妝容、頭套的後期修飾,都要更精細化。我們也配備了比以前更高級的存儲設備,《太平年》總存儲量有2700多個T。”

在冷凇看來,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並存。“這是一場從視界升級到民心聯通的質變,正驅動行業驅逐粗製濫造。”他提出美學也是中國的文化競爭力,“我們總在講影視藝術美學是什麼,就是要讓崇高美、國風美、溫婉美、意境美,各美其美,最終在講好中國故事中傳遞東方美學,這就是超高清片單發布和精品創作的魅力”。文匯報記者 王彥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