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多年前的女性智慧,到當代女性的多元刻畫;從&前的動人演繹,到幕後的執導創作……站在世界電影誕生130年的時間坐標上,本屆上影節的銀幕故事與影人風采,清晰地映照出一種趨勢:女性不再只是電影藝術的創作對象,而早已成為自己故事的自覺書寫者。
上海,在人們的腦海裏,似乎是一座與光影相互定義的城市。無數觀眾印象裏的滬上風情來自銀幕故事,而上海亦見證着中國電影的足跡——從中國的第一次電影放映、中國第一座專業電影院的修建,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的拍攝、第一部水墨動畫的製作,都在這裡發生。
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第二十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影節)以“遇見電影,遇見上海”為主題,在6月13日盛大啟幕。400餘部國內外影片的展映、金爵獎的角逐、豐富的電影論壇與大師班,都將帶着影迷共同回望兩甲子的光影長河,沉浸於“全城皆光影”的狂歡之中。
而在展映影片與活動日程中,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發現,更加豐富多維的女性影片與女性影人的亮眼表現,成為此次上影節格外引人矚目的力量。在上海13家影院同步首映的上影節開幕影片《醬園弄·懸案》便以民國時期的真實案件為藍本,引發了影迷們對於女性議題的討論熱潮。不同時代的女性故事,在上影節的銀幕次第上演。膠片轉動間,她的史詩正在敘寫……
紀念簡·奧斯汀:“她的故事,永遠比時代快半步”
在女性只有“嫁人”這一條出路的年代,她終身未婚,卻以自己的文學天賦與智慧,留下了6部膾炙人口的小説,並在後世被反復改編成影視作品。今年誕辰250周年的女作家簡·奧斯汀,是本屆上影節中特別致敬的女主角之一。
正如電影《成為簡·奧斯汀》中的&詞所言:“她的故事,永遠比時代快半步。”簡·奧斯汀作品中對人性的細緻洞察、社會關係的剖析,特別是對女性處境的探討,至今仍在觀眾心目中激蕩着思索的漣漪。本屆上影節推出特別策劃單元“她比時代快半步:簡·奧斯汀的鄉村紀年”,精選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説的電影改編作品進行展映,與廣大書迷、影迷們一起,重溫簡·奧斯汀的文學世界。
這一特別策劃單元中的影片選擇可謂別出心裁,從簡·奧斯汀首部電影改編的1940年版《傲慢與偏見》,到2024年上映的輕喜劇《簡·奧斯汀毀了我的生活》,影片誕生的時間跨越半個多世紀。當我們欣賞這些影片時,不僅能夠看到奧斯汀小説隨着時代變遷而引發的不同理解與詮釋,亦能看到不斷流變的電影風格與創作手法,體味當文學經典與電影藝術在不同時代相遇,將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1940年版《傲慢與偏見》,是英國文學經典在好萊塢黃金時代開出的花朵。影片由羅伯特·Z·倫納德導演,並匯集了葛麗亞·嘉遜與勞倫斯·奧利弗兩大巨星。黑白銀幕上,簡·奧斯汀筆下“傲慢貴公子”達西與“犀利二小姐”伊麗莎白的愛情博弈首次在銀幕上視覺呈現,詼諧的戲劇化改編極具好萊塢式喜劇風格。而當簡·奧斯汀的故事遇到東方哲學,又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貌——1995年版的《理智與情感》是導演李安在西方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在李安看來,奧斯汀小説中的理智與情感並非姐妹的互相比較、誰是誰非,而更像是中國的“陰陽”哲學,姐妹倆一體兩面,彼此共生。在上影節展映的4K修復版本中,年輕的艾瑪·湯普森與凱特·溫絲萊特對兩姐妹愛情選擇的細膩演繹,不僅喚起了影迷們的青春記憶,更觸動我們去思考,女性該如何在複雜的周遭中認清並勇敢地正視內心。
她影躍動,勾勒女性生命的多元圖景
經典小説裏的女性故事常看常新,而現實世界中女性的傳奇人生更加震撼人心。本屆上影節攜手開雲集團推出新的影展單元“躍動她影”,試圖匯聚年度國際影展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呈現女性生命的多元圖景。同時,在金爵獎主競賽單元、“亞洲新人”“紀錄片”等評獎單元,以及“和合共生:中外電影的百年共振”等影展單元中,以新鮮視角關注女性議題的佳作亦比比皆是。
在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之際,紀錄片《自然之上:愛麗絲·蓋伊-布拉切不為人知的故事》的出現恰逢其時。在電影誕生之初,以男性為主導的行業裏,女性創作者的貢獻常常被忽視甚至隱去——本片的主角愛麗絲·蓋伊-布拉切便是其中之一。作為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性導演、編劇和製片人,她的名字竟然長期以來被主流影史忽視。《自然之上:愛麗絲·蓋伊-布拉切不為人知的故事》的導演帕梅拉·B·格林以偵探般的敘事方式,帶着觀眾走訪全球各地的電影資料館、學者和愛麗絲的後代,努力還原她的生平與作品,重新評估愛麗絲在影史上的位置。看過此次展映的影迷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在豆瓣網這部影片的評論區寫下“落淚無數次”的留言,的確,這是一份女性間相互看見的感動——一位女性影人,跨越百年時光,執着追尋另一位女性前輩的足跡,並為她正名。
女性以勇氣與才華“闖入”的世界,不止於此。影片《雪鶴之母》的女主角,便是一位傳奇的鳥類學家——埃倫·沃薩洛她出生於加拿大的一個芬蘭移民家庭,而後在伊朗開展西伯利亞雪鶴保護工作,被人們稱為“雪鶴之母”。年過九旬、在伊朗生活了55年的她,經歷了伊朗的動蕩與變遷,依然堅守自己熱愛的事業。導演伊麗絲·海爾邁的鏡頭下,埃倫立於雪山之間,她臉上的皺紋似乎在靜靜講述着她經歷過的人生波瀾。而面對如今的全球化浪潮和科技新變,影片捕捉到了埃倫內心的坦然與樂觀,當銀幕上埃倫帶着笑意説出“多麼精彩的人生!多麼奇妙的世界!”時,熱愛生活與堅持夢想的光芒,穿越銀幕,直抵人心。
上影節的銀幕上,有勇敢者的傳奇,亦有平凡人的史詩——入圍金爵獎主競賽單元、演員萬茜主演的影片《長夜將盡》聚焦老齡化社會,探討老年人尊嚴、家庭關係、死亡教育等現實議題;影片《勇氣》塑造了一位生活在現實重壓下的古怪母親,挑戰了社會對於母親形象的固有觀念;影片《波爾多囚犯》聚焦女性關係,講述兩位境遇迥異的妻子,卻因命運的機緣而結下珍貴的友誼;《八旬老嫗剿匪記》中,年邁的獨居女性,竟成為秘密記錄犯罪活動的“功臣”……她影躍動的每一幀,都記錄着女性努力生活的珍貴印跡。
&前幕後,勢不可擋的女性影人
視野更加廣闊、洞察更加細膩的女性電影之外,女性影人在本屆上影節的高參與度和亮眼表現,同樣帶給影迷許多驚喜。
銀幕為鏡,映射出“中女”崛起的蓬勃勢頭——在開幕式紅毯及晚會上,章子怡、倪妮、楊冪、任素汐等中生代女演員帶着即將上映的《醬園弄·懸案》《東極島》《無名之輩系列》等電影作品亮相。她們以日益成熟的演技與更加多樣的角色演繹,打破了社會對女性演員的年齡偏見,向電影市場證明着“中女”的能量。章子怡在開幕式談及曾飾演過的上海女性時説:“她們的表面或許是溫婉的、精緻的,但骨子裏都透着一份韌性和倔強。”這是她對角色的解讀,亦是女演員們在藝術之路上不斷精進的內心寫照。
評委席上,女性評委擲地有聲,女性影人的話語權不可小覷——本屆上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的評委會中,除評委會主席外的六名評委中,女性評委佔據了一半的席位,分別為中國演員咏梅、中國導演楊荔鈉與印度導演基蘭·饒。在金爵獎評委的媒體見面會上,咏梅談到,此次做評委的機會將促使自己更深刻地理解電影:“從表演的視角跳出來,聽聽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給出的意見,這會帶領我進入更好的、更寬的維度去完成對電影的思考。”導演、製片人楊荔鈉則以女性的感受力,提出了她心目中“好電影”的標準:“再過十天,電影節會閉幕,觀眾會離開影院,那時候人們記住的,應該是我們回到現實生活的時候,這些影片能帶給我們的勇氣和善意。”而青年演員張子楓更是以23歲的年紀躋身“亞洲新人”單元評委會,她深感,影視行業的年輕創作者們要有珍貴的真誠和熱愛:“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要一直去尋找和保持的東西。”
在本屆上影節,我們還欣喜地看到,除了&前演繹與幕後執導,女性已經深度參與到電影工業的各個環節之中——滬語修復版《一江春水向東流》中,配音藝術家張芝華讓戰時女性悲歌在方言裏重生;從創投計劃走出的影片《風過耳》,經製片人田雪蓮之手入選此次的“華語新風”單元,製片人梁靜則攜新片《東極島》踏上紅毯……
無論幕後還是&前,女性影人都在以勢不可擋的才華與魅力,為電影藝術注入活力,也重塑着整個電影行業的性別結構。
從200多年前的女性智慧,到當代女性的多元刻畫;從&前的動人演繹,到幕後的執導創作……站在世界電影誕生130年的時間坐標上,本屆上影節的銀幕故事與影人風采,清晰地映照出一種趨勢:女性不再只是電影藝術的創作對象,而早已成為自己故事的自覺書寫者。
這場為期10天的盛宴,不是她們光芒的終點——電影終將散場,但女性對世界的追問與表達,永遠鮮活。記者 范語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