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黃河》奔涌不盡 八旬鋼琴泰斗殷承宗於國家大劇院再奏經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01 09:25:26
來源:文匯報

一曲《黃河》奔涌不盡 八旬鋼琴泰斗殷承宗於國家大劇院再奏經典

字體:

殷承宗在國家大劇院演奏。劉方 攝

  手指在鋼琴鍵上奔跑,音符仿佛掀起萬丈狂瀾,讓觀眾恍若置身風吹馬嘶的黃河之畔……2月29日晚,在國家大劇院的舞&上,83歲的鋼琴家殷承宗又一次彈奏經典鋼琴協奏曲《黃河》。他此行攜廈門愛樂樂團及青年指揮尹炯傑,為北京觀眾帶來一場重量級鋼琴協奏音樂會。這位“80後”鋼琴家以不凡的體力、腦力與毅力,再次展現他歷經歲月洗禮卻從未改變的赤子之心。

  奏出壯闊的時代強音

  創作於上世紀的鋼琴協奏曲《黃河》改編自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以磅礡有力的旋律鼓舞了數代中華兒女,也為中國近代鋼琴史寫下重要一頁。作為該作品的主創之一、首演者以及演出次數最多者,殷承宗早已成為《黃河》的“代言人”。當晚,殷承宗緩步邁入舞&&央,落座。在觀眾的凝神屏氣下,小號與小提琴以磅礡的氣勢開場,隨後鋼琴急驟的琶音加入,琴聲在其他樂器的陪襯下時而激越澎湃,時而婉轉低柔……到了第四章,《保衛黃河》《東方紅》的旋律響起,幾代人保家衛國、拼搏奮進的場面如在眼前,觀眾情緒也被拉至高潮,一曲終了,掌聲雷動。

  從1970年正式公演算起,這首曲子殷承宗已演奏了上千次,陪伴了他大半生。最初的《黃河》奏響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號角,如今再奏《黃河》,號角從時間的深處傳來,又在跌宕起伏中響起壯闊的時代強音,為新征程上的砥礪奮進搖旗吶喊。正如殷承宗在演出前對媒體所説,“以前不斷追索的夢想已經成為令人自豪的現實,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意義變得普遍而深刻,從而展現出一部器樂作品本身具有的永恒價值”。

  殷承宗向記者回憶當時創作《黃河》的點滴。1969年,他剛創作完鋼琴伴唱《紅燈記》,開始考慮如何使鋼琴從為京劇伴唱的位置上獨立出來,突出鋼琴的地位和真正的藝術價值。他與其他音樂家一致將目光投向了內涵和氣勢都特別適合鋼琴表達的《黃河大合唱》。

  改編之前,在殷承宗的建議下,一行人“從太原一路開車到黃河邊上,看了壺口瀑布,跟着縴夫一起拉縴,坐了羊皮筏子,然後又騎着驢來到延安”。看到黃土地上堅韌勞作的人民,殷承宗和其他作曲家堅信一定會“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並將這種信念注入到音符中。

  孜孜探索中國鋼琴學派

  當晚,殷承宗還演奏他最鍾愛的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上世紀初,年僅20多歲的拉氏在大病初愈後寫成這部生命之歌。該作品誕生60年後,20歲的殷承宗憑藉此曲成為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獲獎者。自此,在他之後的職業生涯中,《第二鋼琴協奏曲》佔據着重要地位。

  殷承宗的鋼琴之路可謂傳奇。他於1941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9歲時即舉行了個人獨奏會;12歲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7歲斬獲維也納世界青年節鋼琴比賽第一名;18歲赴蘇聯留學;1965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成為中央樂團(現為中國交響樂團)的首席鋼琴演奏家。1980年他並同聶耳、冼星海、馬思聰成為列入《新格羅夫音樂和音樂家詞典》的僅有四位中國音樂家之一。

  如今殷承宗定居廈門。他每天仍然會練琴5個小時,同樣不變的是他對中國鋼琴學派的孜孜探索。1963年底,中南海舉辦了一場小型文藝演出,殷承宗是表演者之一,彈完一首自己創作的《秧歌舞》後,他被安排坐到毛主席身邊,毛主席告訴他,要多創作民族的音樂,寫出人民大眾喜愛的作品。

  “這句話決定了我後來的藝術方向。”殷承宗將毛主席的教誨銘記於心,《黃河》一曲便用了包括竹笛、琵琶在內的很多民族樂器。

  發展中國鋼琴學派的關鍵何在?殷承宗略微沉思後答道:“還是要用鋼琴創作出中國本土作品,而不光是去演奏西方經典。”正如《黃河》尾聲部分,河水依然奔涌向前,已是耄耋之年的殷承宗仍將在中國鋼琴學派的道路上繼續求索。 (本報北京2月29日專電 駐京記者 彭丹)

【糾錯】 【責任編輯: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