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曲第一灣
黃河上游四川段,地處青藏高原生態屏障核心區,是“中華水塔”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阿壩州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松潘縣以及甘孜州石渠縣等5縣,幹流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里,以若爾蓋濕地為代表的川西北濕地更是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2023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一市一策”駐點科技幫扶在四川全面啟動,四川省省級工作組聯合國內10余家高校與科研單位力量,針對黃河上游不同區域生態特性,聚焦高寒高海拔地區生態治理難點、痛點,實施差異化幫扶。經過2年多的努力,在農村污水治理、濕地保護修復、草原沙化治理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研究形成四川黃河流域“問題診斷-系統修復-監測監管-成效評估”全鏈條解決方案,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靶向破題:攻克高寒高海拔農村污水治理“硬骨頭”
四川黃河流域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大,冬季極寒,傳統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常常面臨“高原反應”,常因低溫“罷工”,冬季受“長流水”影響,設施難以穩定運行導致處理效果不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度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卡脖子”難題。
駐點工作組多次赴高寒高海拔地區20個縣(市、區)開展實地調研,總結歸納高寒高海拔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和主要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技術新路徑,在應對高寒高海拔農村污水治理這塊“硬骨頭”方面取得有效進展:一是創新以強化生物膜法為主體工藝,搭建適用於高寒高海拔地區“達標排放+資源化利用”及“冬季長厭氧+夏季間歇曝氣”智慧交替運維模式,徹底解決低溫凍裂問題;二是提出了定向富集—生物滯留系統處理農村污水,採用冬-夏雙模式運行方案,利用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來凈化農村生活污水和地表初期雨水。研究成果在松潘縣污水處理廠、安宏鄉安宏村、大姓鄉雲昌村、川主寺鎮見培村等村莊或企業應用示範,並成功入選黃河中心發布的《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技術目錄》。


示範點現場照片
精準施策:築牢黃河上游濕地生態屏障
黃河流域上游面臨濕地萎縮、草原嚴重沙化的問題,花湖濕地水域面積由20世紀70年代末的386公頃下降到2009年的215公頃,畜牧超載率一度達60%,生態平衡受到破壞。駐點工作組因地制宜,結合前期支撐實施花湖濕地修復工程案例,科技支撐若爾蓋縣黃河流域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指導轄曼鎮、唐克鎮、達扎寺鎮、阿西鎮利用原有牧道開展濕地修復,新建生態小型攔水壩5個,總長5979m,生態微型攔水壩300座,添堵排水溝80公里。


若爾蓋濕地生態修復現場幫扶
如今,四川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綠色答卷”愈發厚重,2022年以來,生態濕地修復面積達9564.77公頃,相當於1.34萬個標準足球場的濕地群落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候鳥停歇的“天然驛站”;13097公頃沙化土地告別“裸露黃沙”,逐步披上綠裝,11.97萬公頃退化草地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草原生態系統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能力顯著增強。此外,251.75公頃重要物種棲息地(含生態廊道)的建成,為黑頸鶴、藏原羚等高原珍稀物種搭建了“遷徙通道”與 “繁衍家園”,監測數據顯示,核心區域物種種群數量較治理前穩中有升;高寒草原作為青藏高原重要碳庫,其碳匯能力持續提升,為國家“雙碳”目標落地注入高原動能。曾經的沙化重災區、草地退化帶等“治理難點”,如今已蛻變為生態監測示範帶、生態旅游打卡點,真正實現了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 的理念轉變,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亮點”。
下一步,四川黃河駐點工作組將繼續優化推廣生態修復“四川模式”,推動技術成果在更大範圍落地應用,為全國流域治理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經驗。以科技為筆,以實幹為墨,四川正持續繪就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更加穩固、母親河生機更加盎然的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