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與能源轉型加速背景下,天然氣增産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關切。據統計,我國天然氣産量已從2000年的300億立方米增至2024年的2400億立方米,躍居世界第四位。與此同時,非常規氣開發仍處於突破認知的路上。其中,煤岩氣有望成為填補煤層氣開發瓶頸的天然氣“新藍海”。
“煤岩氣的發現其實是煤層氣開發陷入瓶頸後的‘意外之喜’,本質上都源於煤層、儲於煤層,但核心差異是資源地質特徵不同。”石油地質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賈承造介紹,我國天然氣産量快速增長,基本上靠的是常規氣、緻密氣和頁巖氣,煤層氣貢獻很小。而深層未受構造抬升破壞的煤層裏,保留了大量游離氣,無需排水降壓就能開採,單井産量和儲量豐度都遠高於淺層。
“這種資源我們最終命名為煤岩氣,它的發現填補了煤層氣之外的資源空白,僅我國石炭—二疊紀、侏羅紀兩套含煤地層中,預設資源量就可能達30萬億立方米,堪稱天然氣領域的新希望。”賈承造説。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勘探科技工作者就開始攻關煤層氣開發技術。“當時,從國外引進水平井技術,在山西等煤礦集中區開採,通過抽排水降壓讓吸附在煤基質納米孔隙裏的氣釋放出來。”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一位參與過當年煤層氣勘探的技術人員回憶道。不過,由於淺層煤層裏游離氣少,主要靠吸附氣解吸,單井日産量往往很低,遠低於常規氣,經濟效益很差,煤層氣始終沒能成為天然氣增長的主力。
近年來,煤岩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從石油天然氣地質學角度看,煤岩氣與煤層氣的根本區別源於地質演化過程差異,在儲集狀態、開發特徵上差異顯著,用地質剖面圖能清晰加以區分:連續分佈的一個煤層存在一個明確的深度界限,界限以上是煤層氣,以下是煤岩氣。
“命名為‘煤岩氣’,既有科學依據,也有現實考量。”賈承造説,煤岩氣以煤岩為烴源岩和儲層,屬於“自生自儲”的全新氣藏類型,雖然和頁巖氣有相似性,但煤岩以碳質為主,割理髮育的雙重介質儲層特徵與砂岩、碳酸鹽岩完全不同,是獨立的氣藏類型。
基於多年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賈承造創立了“全油氣系統”理論,把常規與非常規油氣納入統一體系,就像看清月亮的正反兩面一樣,把含油氣盆地常規和非常規作為一個完整體系來認識油氣資源。這一理論打破了以往打油氣探井找高部位的做法,不僅可以在坳陷部位找,還會有驚人的發現。比如全國最大的蘇裏格氣田,天然氣年産量近500億立方米,佔全國天然氣産量近五分之一,其氣源就是它下部200米處的煤係,屬於近源緻密氣,而煤岩氣就是這個系統裏最核心的新增資源。
“按照這個理論,準噶爾盆地改變了只打淺層的思路,在接近煤係的深層發現了新資源。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和産量中煤型氣均佔57%,這印證了煤係全油氣系統的重要性、有效性。”賈承造説,全油氣系統理論不是完全顛覆傳統理論,而是認識到它的缺陷,補上了“非常規”的另一半,從而對油氣資源的認識更完整、更科學,也更接近大自然的真相。
截至2024年底,我國累計實施煤岩氣專層水平井超過300口,全國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968億立方米,2024年産量27億立方米,預計2025年可達40億立方米。
目前,國內初步評價地質資源量達38萬億立方米。按照當前勘探開發節奏和生産規律,到2035年我國具備300億立方米以上生産潛力,約佔天然氣規劃産量增量的60%,將是天然氣的重要戰略接替。
儘管煤岩氣生産成本低、産量高,具備經濟開發價值,但要實現規模化開發,還面臨工程技術適配性、資源評價深化、礦權協調等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凝聚行業共識,為煤岩氣規模化勘探開發、加快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在推進煤岩氣開發思路上,應綜合勘探、分步開發,依託全油氣系統理論,統籌規劃煤岩氣、煤層氣、緻密氣開發布局。隨着技術突破與政策完善,煤岩氣將成為我國天然氣增産的核心力量。”賈承造説。(記者 顧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