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9月22日-9月26日),能源領域熱點頻發。五部門聯合印發《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四部門聯合發文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1-8月份全國出口煤炭464萬噸 同比下降0.7%;8月全國製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5%;全國首個發電天然氣價格指數發布。
9月22日
五部門聯合印發《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
9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指出,2025—2026年,鋼鐵行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左右,經濟效益企穩回升,市場供需更趨平衡,産業結構更加優化,有效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綠色低碳、數字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四部門聯合發文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
22日,由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公布。
《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我國能源關鍵裝備産業鏈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技術和産業體系全球領先,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開發、低碳高效能量轉換、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儲、高效穩定能源輸送等戰略任務,有力支撐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9月22日
1-8月份全國出口煤炭464萬噸 同比下降0.7%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8月份,全國出口煤炭53萬噸,同比下降45.5%,環比下降32.91%。2025年1-8月份,全國累計出口煤炭464萬噸,同比下降0.7%。
9月23日
8月全國製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5%
23日,國家能源局發布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10154億千瓦時,繼7月份後再次突破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從分産業用電看,第一産業用電量1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7%;第二産業用電量598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0%;第三産業用電量20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2%。
全國首個發電天然氣價格指數發布
9月23日,在2025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崇禮)論壇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正式發布中國發電天然氣價格指數(CEGI),這是國內首個發電天然氣價格指數。業內普遍認為,該指數的發布,標誌着我國電力燃料價格指數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9月24日
2024年全國碳市場交易額創開市新高 碳排放配額日均成交量上漲43.55%
從24日在上海舉行的“2025年中國碳市場大會”上獲悉:截至8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近7億噸、成交額約480億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額創2021年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年度新高。
會議同期發布的《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5)》顯示,市場交易活力正進一步提升。2024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運行242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日均成交量較上一個履約周期上漲43.55%,全年累計成交量1.89億噸、成交額181.14億元。2024年全國電力碳排放強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
9月22日
天津港首次實現滾裝船綠色甲醇岸基加注
9月22日15時許,靠泊在天津港環球滾裝碼頭的甲醇雙燃料動力汽車滾裝船“港榮”輪,開始300噸國産綠色甲醇岸基加注。這標誌着天津港已具備規模化供應綠色甲醇能力。
本次加注由中國石化燃料油銷售有限公司實施,所用甲醇産自內蒙古,以廢舊輪胎和生物質為原料,一次作業即可減排二氧化碳460噸。預計22日晚完成全部加注工作。
中國海油萬方級大容積液氫儲罐自主核心技術獲船級社認證
9月22日,據中國海油所屬氣電集團消息,該集團完成國內首個萬方級大容積液氫儲罐原理樣機模型開發,順利通過國際第三方認證公司必維船級社(BV)的關鍵技術審查與認證,標誌着我國萬方級大容積液氫儲罐關鍵技術實現解卡性突破。
液氫在零下253攝氏度超低溫條件下具有能量密度高、易於規模化存儲和長距離運輸等特性,是未來氫能産業發展的重要儲運型式。液氫儲罐作為液氫産業鏈中的關鍵裝備之一,自主化高效能技術對氫能産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與當前國內常用的百方級臥式儲罐及LNG立式圓筒形儲罐等相比,球形儲罐具有承壓能力高、比表面積低和大型化安全可靠度高等特性。
9月24日
我國西南地區最大液化天然氣工廠建成投産
據悉,位於重慶涪陵的我國首個頁巖氣處理加工工廠擴能項目建成投産,工廠産能提升至每天200萬立方米,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工廠。涪陵液化天然氣工廠是將頁巖氣進行凈化處理,再經過零下162攝氏度的低溫常壓液化,儲存和運輸。此次新建的日産百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的裝置,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代低能耗液化技術,是國內首個基於人工智能技術設計的液化天然氣處理裝置。通過採用人工智能優化液化流程,裝置運行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高,較引進工藝能耗低5%。
9月25日
我國首個國家級頁巖油示範區累計産量突破500萬噸
9月25日,我國首個國家級陸相頁巖油示範區——中國石油新疆吉木薩爾頁巖油累計産量突破500萬噸,標誌着我國對頁巖油的開發從技術探索邁向穩定産出階段。
頁巖油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新興油氣資源,同時也是業內公認的難採品種。吉木薩爾頁巖油示範區位於準噶爾盆地東部,面積1278平方公里,油藏埋深3800多米。今年以來,示範區産能建設持續提速,已完成鑽井48口,日産量首次突破5000噸,創歷史新高。
全球最大煤電碳捕集示範工程正式投運
中國華能9月25日宣布,全球最大煤電碳捕集示範工程在華能甘肅正寧電廠完成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入運營,該工程年捕集二氧化碳達150萬噸,技術和裝備實現全國産化。其成功投運標誌着我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百萬噸級工業化示範應用邁上新&階,有助於煤電實現大規模、工業化、深度減排,推動“雙碳”目標實現。
該碳捕集示範工程還具備輔助調峰能力的運行模式,可動態調整碳捕集系統負荷,使煤電機組在實現大規模碳捕集的同時具備靈活調節能力,保障電力的安全穩定供應,為“煤電低碳轉型+能源安全保障”協同發展提供可行路徑。
國網新源浙江縉雲抽水蓄能電站全面投産發電
9月25日零點,隨着最後一台機組完成15天考核試運行,浙西南首座抽水蓄能電站——國網新源浙江縉雲抽水蓄能電站(以下簡稱“國網新源縉雲電站”)全面投産發電。截至目前,全國抽水蓄能投産總規模達到6266.5萬千瓦,已突破“十四五”抽水蓄能發展規劃目標。
國網新源縉雲電站的建成投運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積極支持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動長三角地區新型電力系統與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新實踐。
青海能源行業首個國際標準正式立項
據悉,由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主導申報的《基於區塊鏈的實驗室數據控制與信息管理系統的實施與評估推薦性實踐》技術標準提案,經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標準協會標準理事會審核通過並正式立項。這是青海能源行業首個獲得立項的國際標準,標誌着青海電力在標準創制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獲得國內外行業認可。
9月23日
上海市單體容量最大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並網發電
9月23日,上海市單體容量最大海上風電項目——金山海上風電場一期項目(306兆瓦)順利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該項目是三峽集團在滬投資開發的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杭州灣北部海域,共安裝36&8.5兆瓦風機,總裝機容量306兆瓦。預計年均可提供清潔電能約10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約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80萬噸。
全球首個2000伏特光伏實證認證基地落地海南
9月23日,從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光伏實證認證暨2000伏特光伏技術創新研討會”獲悉,此次會議期間,全球首個2000伏特光伏實證認證基地在文昌市揭牌,由大唐海南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建設並運營。該基地具備全周期數據採集與系統化性能評估能力,標誌着我國在高電壓等級光伏實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大唐文昌光伏實證基地將系統開展高溫高濕、高鹽霧典型氣候環境下光伏産品的長期可靠性驗證。通過統一測試邊界條件,實時監測發電性能、輻照度等20余項參數,為光伏組件、逆變器、支架等關鍵設備提供科學的戶外運行數據,有力支撐産品選型、技術迭代與投資決策,推動光伏産業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升級。
9月24日
“隴電入魯”輸送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
9月24日,隴東-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輸送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達到100.24億千瓦時,有力支撐甘肅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助推山東、甘肅兩省經濟增長和區域協調發展,為華東地區能源保供和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隴電入魯”是我國首個“風光火儲一體化”大型綜合能源基地外送項目,起於甘肅慶陽換流站,止於山東東平換流站,途經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山東五省,線路全長9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