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內蒙古的風電場裏,人工智能算法已精準預測出未來一段時間的風速與發電量;千里之外的華東智能電網,正實時平衡着海量用電需求與分佈式能源的供電波動;在深海油氣&&,AI驅動的監測系統持續排查設備隱患,確保開採作業安全穩定……這幅由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的能源圖景,正從藍圖加速走向現實。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為能源與AI的深度融合劃定了科學路徑。新政標誌着我國能源行業正邁入一場系統性、革命性變革——以AI為核心驅動力,重塑能源生産、傳輸、消費全鏈條,為構築高質量能源供給體系與高水平能源安全屏障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意見》為我們繪製了一幅清晰的路線圖:到2027年,能源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體系初步構建,算力與電力協同發展根基不斷夯實,人工智能賦能能源核心技術取得顯著突破。屆時,5個以上專業大模型將在電網、發電、煤炭、油氣等行業深度應用,探索出百個典型應用場景賦能路徑。這一切,將為我國能源領域智能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讓智能化成效初顯。
展望2030年,能源領域人工智能專用技術與應用總體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到那時,我國能源行業將實現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的全面轉型,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這一過程中,“AI+能源”的融合將釋放出巨大價值與深遠影響。在安全保障領域,AI將成為“隱形衛士”:電網中,AI算法可提前預測線路故障,大幅縮短停電時間;煤礦裏,智能監測系統能實時分析瓦斯濃度、頂板壓力數據,有效降低安全事故風險;核電站中,AI設備診斷系統可精準識別細微異常,為核安全加上關鍵“保險”。這些應用將極大增強能源系統韌性與安全性。
效率革命則是“AI+能源”最直觀的價值體現。在電力調度中,智能算法可綜合考慮風光發電波動、用戶用電規律、電網承載能力,提升能源配置效率;油氣開採領域,AI優化的鑽井方案能減少無效作業;在火電廠,AI控制系統可動態調整燃燒參數,降低煤耗。這種全鏈條提效,將幫助能源行業突破傳統發展模式瓶頸,實現“降本增效”質的飛躍。
對於“雙碳”目標,“AI+能源”是不可或缺的加速器。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是綠色轉型的關鍵,但風能、太陽能的間歇性、波動性,曾讓電網“望而生畏”。如今,AI風光功率預測模型可精準預判新能源出力,為電網接納新能源提供技術支撐;在綜合智慧能源領域,AI可統籌協調分佈式光伏、儲能、充電樁等設備,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AI+能源”還會催生全新産業模式與價值鏈條。虛擬電廠通過AI整合分散的儲能、電動汽車資源,成為電網的“靈活調節池”;能源服務&&借助AI分析用戶用電習慣,提供個性化節能方案……這些新模式不僅將重塑能源産業格局,更讓能源從“單一商品”轉變為“綜合服務”,為行業開闢新增長空間。
推進“AI+能源”深度融合,仍需啃下多個“硬骨頭”。能源數據分散在不同企業、不同部門,標準不一、共享不暢;部分AI技術在能源場景的可靠性尚需驗證;既懂能源生産運行規律,又精通AI算法開發的複合型人才稀缺。這些難題都有待解決。
儘管挑戰不小,但“AI+能源”的發展大勢已不可逆轉。隨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生態體系逐步完善,一個更加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能源體系將加速形成——屆時,AI將像電力一樣,成為能源行業的基礎能力,滲透生産、傳輸、消費的每個角落,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能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