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象過這樣的畫面:偌大的火力發電廠裏,不再需要工人們在高溫高壓設備間頻繁穿梭,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機器人精準巡檢、AI系統自動調控、大數據實時優化運行……
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正在發生的能源革命。
2021年3月,我國首次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全球電力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拉開了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大幕。在這場革命中,煤電的智能化升級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成為保障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作為能源央企排頭兵,國家能源集團國神公司正以智慧電廠建設為突破口,推動傳統火電從依賴人力經驗向數據驅動、智能運營轉變,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注入強勁動力。
從“人力堅守”到“智能運維”
裝備含“新”量重新定義電廠生産
在國神府谷電廠工作多年的燃料部專工程波,以往每天都要沿着數百米的輸煤皮帶往返巡檢。
煤粉飛揚、噪聲轟鳴,一步一步地走、一眼一眼地看,是他多年工作的真實寫照:“最怕的就是皮帶跑偏、撕裂,一分鐘可能幾十噸煤就撒出去了。”
判斷險情,大多依靠經驗與直覺。
像他這樣的老師傅,在不少電廠仍是“寶貝”。他們每日行走數萬步,堅守在高溫、高壓、高噪聲的一線,記錄數據、排查隱患,不能有絲毫疏忽。汽輪機區域的高溫高壓蒸汽、電氣GIS室可能發生的泄漏,無一不是重大風險源。
人工巡檢,既辛苦,又危險。
改變,始於2021年。
這一年,國家能源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高起點謀劃電力産業智慧化轉型,選取11家火電單位作為試點建設智慧電廠,國神府谷電廠名列其中。
一年之後,當程波再次站上巡檢路線,身後已多了一支看不見的“智能巡檢隊”:AI攝像頭自動識別儀表讀數,精度達小數點後兩位;紅外熱成像儀實時捕捉泄漏風險;物聯網傳感器直連中央系統,設備狀態一目了然……
他最擔心的輸煤皮帶,如今已實現全天候無人巡檢,系統可對跑偏、堵煤、撕裂等問題進行毫秒級響應和自動化處理。
廠裏還來了“新工友”:10千伏電壓高壓配電室內,搭載機械臂的巡檢機器人精準完成倒閘操作,以往需兩人協同的高風險作業,如今無聲、高效、零失誤;鍋爐清渣倉內,具備3D視覺和耐高溫材質的機械臂正進行全封閉清渣,徹底告別高溫高粉塵的人工作業時代……
圖為國神公司河曲電廠巡檢機器人對電氣開關進行檢查
這僅是冰山一角,電廠許多環境惡劣、高風險的作業如今都由這些“新工友”代勞。
“智能,不是取代人,而是把人從危險、重復、高強度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做更富創造性的工作。”府谷電廠智慧電廠建設專責張超&&。
從“經驗判斷”到“數據驅動”
數據含“金”量點亮電廠發展未來
設備智能化只是智慧電廠建設的起點。真正釋放變革能量的,是數據。
在數字時代,數據已成為新型生産要素,是企業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誰讀懂數據、用好數據,誰就能佔得先機、優化運營、贏在未來。
圖為國神準東公司運行人員佩戴AR智能頭盔在汽機房執行巡檢任務
那麼,電廠運行中産生的海量數據,究竟該如何利用?
——在花園電廠,國神公司部署“DeepSeek”大模型作為AI智慧中樞,接入數百個傳感器與影像設備,實現設備異常識別準確率超95%,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40%,年節約標煤數萬噸;
——在河曲電廠,智能監盤系統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從海量數據中構建預警模型,實現設備健康實時診斷與故障預測,極大緩解了傳統模式下人員負擔重、響應慢的難題;
——在府谷電廠,集控中心大屏上,“鍋爐污染率”曲線實時波動。系統自動提示“屏過區域污染值升高,建議啟動吹灰”,值班員一鍵確認,吹灰裝置隨即運行。以往依賴老師傅經驗的定期操作,如今由數據精準驅動,僅此一項,年節約燃煤近萬噸;
——在準東電廠,國神公司以數字化戰略為牽引,成功推動統一數據中&的落地試點應用。不僅實現數據“一次錄入、全域共享、多次復用”,從根源上打破信息壁壘,更依託該中&實現報表自動生成,減少人工成本與誤差,讓數據快速轉化為決策“金鑰匙”……
圖為國神哈密煤電公司花園電廠三維數字孿生&&
國神公司依託工業互聯網技術,推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發電産業的深度融合,應用智能傳感設備、先進檢測技術及關鍵參數軟測量技術,精確採集生産數據,並利用智能AI建模與控制技術優化生産過程,借助全程自動控制與集中監控,實現發電系統自動化運行。通過數據分析與挖掘,實現故障診斷和設備健康管理,有效提升設備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實現狀態檢修與預測性維護。
圖為國神府谷電廠智能巡檢監控系統遠程監控設備狀態
然而,數據孤島和系統不通問題仍是制約電廠數智化轉型的瓶頸。
為此,國神公司以“縱向打通、橫向融通、時間貫通”的數據整合路徑,在府谷電廠構建統一&&及三大中心(生産、安全與經營中心),集成包括ERP、財務和法務等在內的多類管理系統,開發了44個移動應用模塊,實現電廠運營全面覆蓋,縱向打通層級,橫向融通專業,時間上貫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為決策提供前瞻性支持。
“數據正成為新型‘煤炭’——越使用越活躍,越挖掘越有價值。”國神公司電力管理部主管馬馳説。
從“火電支撐”到“多能互補”
系統含“智”量賦予電廠綠心慧質
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浪潮中,隨着新能源裝機容量快速增長,電力系統結構正由“集中式發電”轉向“多能互補”,煤電的角色正在轉變:不再僅是基荷電源,更承擔調節器、備份源和系統穩定器的角色。
“風光資源充足時,需壓低負荷甚至停機備用;夜間、無風或枯水期時,則須快速響應、滿發保供。煤電正逐漸轉變為一種‘靈活能源’。”國神公司電力管理部主任陳鵬説。
圖為國神準東煤電公司準東電廠智能巡檢機器人檢查電廠設備
2021年,煤電行業全面啟動“三改聯動”,國神公司迅速規劃布局,推進機組靈活性改造。目前,公司所屬哈密、準東煤電等單位的12&機組已具備20%負荷深度調峰能力,符合新一代煤電機組深度調峰標準,公司24&煤電機組全部達標,靈活性深度調峰能力增加1916兆瓦。
然而,如何使機組在頻繁調峰中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如何實現火電廠與風電、光伏及儲能等的協同運行?這些成為煤電融入新型電力系統必須面對的“必答題”。
答案,依然指向智慧電廠。
“‘三改聯動’是基礎,智慧電廠則是實現煤電真正‘靈活’的關鍵。”技術支持中心智能電廠專業工程師韋碧瑾介紹,“通過智能發電控制、自適應調度算法及多能協同模型,打造煤電數字化的‘神經中樞’和‘智能軀體’,讓電廠可實時響應電網指令,動態優化運行狀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電網對每克煤、每方氣、每縷風、每束光的最大化利用。”
圖為國神準東煤電公司電廠輸煤皮帶智能巡檢機器人
2025年8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産業全要素智能化升級,助力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開闢戰略性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的新發展賽道”。這正是國家能源集團和國神公司多年來探索的方向:不僅要實現發電智能化,還要助力電力系統更加協同、開放與綠色。
目前,國神公司已高標準建成府谷電廠一座智慧電廠,正在快速推進準東電廠、花園電廠、河曲電廠的智慧電廠建設。
從依賴人力到智能運維、從經驗判斷到數據驅動、從單一火電到多能互補,國家能源集團國神公司正以更加開放、融合與智能的姿態,持續賦能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為能源領域的“中國方案”貢獻更多實踐與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