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之上,能源大動脈“熱流奔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2 09:42:43
來源:科技日報

凍土之上,能源大動脈“熱流奔騰”

字體:

  伴隨着大型輸油泵機組與壓縮機組的轟鳴聲,源源不斷的原油和天然氣資源,分別從黑龍江漠河和黑河沿着管道一路南下,為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截至目前,我國東北能源戰略通道累計輸送原油逾3.3億噸、天然氣突破1000億立方米,實現長周期安全可靠運行。

  “憑藉多項科技創新,我國東北能源戰略通道世界首次成功穿越歐亞大陸凍土區南部不穩定凍土帶,並首次實現油氣管道關鍵設備和核心控制系統全面國産化,其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綠色轉型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管網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首席科學家姜昌亮&&。

截至目前,我國東北能源戰略通道累計輸送原油逾3.3億噸、天然氣突破1000億立方米。

  防凍控制:讓管道與凍土“友好相處”

  “在管道建設過程中,我們面臨的第一大難題就是沿線特有的不連續、島狀凍土問題。”國家管網集團研究總院智能化中心副主任馬雲賓坦言。

  把管道敷設在凍土中,天氣寒冷時,含冰凍土發生膨脹,容易把管道頂起來;而天氣轉暖時,凍土融化塌陷,管道又容易發生沉降。“這意味着,管道會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馬雲賓説。

  如何讓管道與不穩定凍土實現“友好相處”?

  “我們希望厘清,在氣候、環境、凍土和管道多個因素耦合下,凍土會如何發展變化,對管道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馬雲賓介紹,這樣就有可能利用技術手段,對凍土進行動態控制,讓管道變化處於安全範圍內,以實現原油的穩定輸送。

 我國東北能源戰略通道世界首次成功穿越歐亞大陸凍土區南部不穩定凍土帶。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創熱油管廊凍土演化預測方法,從水平和垂直方向,對凍土的分佈和動態變化進行科學預測。同時,他們還創新開發了凍土區管道應變設計及評價方法。該方法能夠對凍融災害高風險管段應變進行精確計算,預測凍土凍融對管道結構性安全狀態的影響情況,為管道設計與運維奠定技術基礎。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發明了“導-散-隔-阻”成套技術:即利用熱棒單嚮導熱、通風管對流散熱、保溫層隔熱、生態修復阻熱,形成高寒凍土區融沉綜合防控技術體系,使凍土融沉速率降低70%,實現了對不穩定凍土和熱油管道的動態穩定控制。

  這些創新成果最終解決了在不穩定凍土區埋地敷設大型輸油管道的國際難題。

  斷裂控制:大型管道安全“破冰突圍”

  作為我國第三代大輸量天然氣管道標誌性工程,“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自全線貫通以來,日均輸氣量超1.1億立方米,年輸氣能力達380億立方米,可滿足1.3億戶城市家庭全年用氣需求。

  這得益於該能源通道所採用的管道——它是我國首條採用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12兆帕高壓力等級的天然氣管道,也是目前全球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

 “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是我國第三代大輸量天然氣管道標誌性工程。

  採用如此大口徑的管道輸送天然氣,管道一旦出現斷裂,後果不堪設想。如何精準設計管道,防止管道斷裂失效?這是擺在科研團隊面前的第二道難題。

  “當時國際上通用的管道止裂韌性預測模型不適用於管徑超過1219毫米、止裂韌性超過100焦耳的高鋼級管道,並且未能考慮土壤類型和管道埋深等因素影響,無法直接應用於我國‘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公司總經理龐貴良分析,如果盲目採用這種預測模型,研製出的管道並不安全。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研究團隊創新開發了大口徑高鋼級管道止裂韌性預測模型,首次引入土壤類型、埋深和管徑多參數動態耦合的土壤約束因子,精準確定了“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管道止裂韌性指標。

  根據這一韌性指標設計出的大口徑管道,是否足夠保障管道的本質安全?為了準確回答這一問題,研究團隊自主開發建設了亞洲首座全尺寸管道氣體爆破試驗場,世界上首次開展了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管道天然氣爆破試驗。

  通過全尺寸爆破實驗,他們驗證了“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管道斷裂韌性指標和環焊縫極限承載能力,這為管材研製與管道設計奠定了基礎。

  智能檢測:管道健康狀態“洞察入微”

  油氣管道不僅要穿越不穩定凍土帶,而且採用如此大口徑,它們被埋入地下後,運行狀態怎麼樣?有沒有出現缺陷和裂紋?如何精準掌握管道運行相關數據?這是研究團隊需要跨過的第三道難關。

  “管道口徑變大、內部壓力增高,哪怕微小的管道缺陷也容易釀成大禍。”國家管網集團研究總院副院長陳朋超説,以往的檢測設備無論是口徑、功能還是檢測精度,都無法滿足這條能源大通道的高可靠運行要求。

 “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是我國首條智能管道樣板工程。

  怎樣才能在不影響油氣管道運行的前提下,又快又好地對管道進行“體檢”?讓機器人“鑽”進管道裏完成這項任務是最優解決方案。研究團隊創新採用高密霍爾陣列和品字形正交差模渦流超高分辨率磁電複合傳感技術,研製出國內首套1422毫米超大口徑管道多物理場超高清管道微小缺陷和附加應力內檢測技術與裝備。

  “這款管道檢測機器人身上佈滿了傳感器,它可以鑽進管道內部,按照3至5米每秒的最優控制速度,順着油氣介質輸送方向前進。這樣就在不影響管道運行的前提下,實現對管道本體狀態的精準感知。”陳朋超介紹,該裝備實現了微小缺陷與附加應力的一體化檢測,可識別細微焊縫裂紋與小型孔洞類缺陷,有效提升檢測精度與安全評估效能。

  陳朋超告訴記者,機器人在管道中每運行1分鐘可採集約2G—3G的數據。採集完成後,研究團隊會利用自主開發的智能分析系統,對數據信號進行解析識別,及時捕捉和判斷數據信號背後隱藏的管道缺陷或應力變化。

“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走廊和‘一帶一路’標誌性工程,東北能源戰略通道踐行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友誼管道的建設理念,引領了大型油氣管道技術發展方向,極大推動了管道行業技術進步,為全球管道工程建設貢獻了中國方案。”姜昌亮&&。(記者 劉園園)

  (國家管網集團供圖)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