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0日,我國“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計輸氣量突破1000億立方米,安全平穩運行超2000天,標誌着這條縱貫南北的能源大動脈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綠色轉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作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建成的重要能源基礎設施和“四大能源通道”東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北起黑龍江黑河,南至上海,途經9個省區市,自2019年北段投産、2024年全線貫通以來,日均輸氣量超1.1億立方米,年輸氣能力達380億立方米,可滿足1.3億戶城市家庭全年用氣需求,惠及沿線4億多人口,有效保障了東三省、京津冀、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的天然氣穩定供應。
超級管道築牢能源安全防線。作為我國第一條關鍵設備和核心控制系統全面國産化的長輸管道,這條“能源主動脈”的建成打破了多項技術壁壘,零下40攝氏度高寒地區施工技術填補國內空白,36&&功率壓縮機組、核心控制系統等關鍵設備實現100%國産化,在國內首次實現寬度0.3mm環焊縫開口裂紋、直徑3mm針孔缺陷檢測,研發形成光纖安全預警、視頻智能識別、無人機智能巡檢、智能陰保等技術,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智能管道巡護模式,標誌着我國長輸管道建設從“技術引進”邁向“自主創新”,為構建安全高效的現代管道建設運營提供實踐樣本。
管網互聯構建供氣“全國一張網”。該管道通過與東北管網、西氣東輸等系統互聯互通,形成“北氣南下、海氣登陸、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的全國供氣格局,增強了應急調峰能力。2025年上半年,通過“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進入長三角地區的天然氣近157億立方米,佔該區域當前用氣量的三分之一。今年迎峰度夏期間,該管道向上海、浙江等地日供氣量達6000萬立方米,較2024年同期增長4%,緩解了華東地區夏季“氣電保供”壓力。
綠色轉型與區域發展雙輪驅動。“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理念,持續強化黑土耕地保護與山川河流穿越段環境保護,建立“補植復綠”生態修復機制推進復墾復綠,全面保障沿線生態環境安全完整。管道輸送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當於種植8.2億棵冷杉,等效凈化空氣量達4200億立方米,同時不斷推動沿線鋼鐵、化工等産業的綠色升級,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從東北雪原到江南水鄉,“北氣南下”能源大通道猶如一條 “綠色紐帶”,串聯起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區域,隨着全國統一能源市場的加快構建,這條能源動脈將持續釋放潛力,為高質量發展輸送更多清潔動力,為美麗中國建設增添綠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