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30日電(張昊哲)近日,國家管網集團甘肅公司酒泉作業區嘉峪關壓氣站舉行了一場“看管網 進站場 亮品牌”媒體公眾開放日活動,各式各樣的“管道衛士”陳列於此。這些國家管網集團目前所應用的高科技裝備,有力保障油氣管道運行安全。
國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氣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中衛)甘寧段日前成功投産。此次投産的甘寧段管道長1162公里,管道沿線地質條件複雜,地貌以戈壁荒漠為主,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異常脆弱,給工程建設與投産帶來多重考驗。
國家管網集團穿越荒漠,以科技助力西氣東輸工程,攻剋復雜自然條件下的建設難題,為我國能源戰略通道的穩固築牢了堅實根基。
走進作業區,從智能巡護系統,到高科技搶修裝備,再到企業數字化轉型與關鍵設備國産化升級的持續推進,無不展現國家管網集團“全國一張網”能源動脈背後的科技力量。
在機動投送&&陣列,工程搶險車、全地形叉裝車、履帶運輸車、履帶式起重機和履帶式事故現場探測車多&特種車輛有序停放。“這&‘陸地坦克’,3.5米長的車身馱着5噸重物,卻能在沙漠、沼澤裏如履平地。”工作人員介紹。
這五款車的作用各不相同,從動力中樞到精準作業,從物資運輸到事故探測,構成了完整的應急救援矩陣,突破地形限制,第一時間保證搶修機裝備、人員快速抵達搶修現場。
四足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則組成了“第一現場”的“先遣隊”。“四足機器人可以將40公斤物資馱在背上,仍能以20公里/小時的速度在各種地形間穿梭,實現設備物資短距離迅速搬運。”工作人員&&,在搶險現場如果存在可燃氣體或有毒有害氣體泄漏,還能通過多通道接口搭載氣體檢測、操作臂等輔助模塊,用四條倣生腿跨過各類障礙抵達“第一現場”進行簡單處置操作和數據回傳。
“人形機器人搭載的3D激光雷達可以和我們的眼睛一樣掃描和感知環境,12個自由度關節讓它輕鬆穿越閥門管道。”在管道搶修現場,它戴着防爆手套擰緊螺栓的精度也可達0.1毫米,模塊化機械手臂能隨時切換扳手、檢測儀等工具,讓高危作業從此“人機分離”。
如今,管道巡檢摒棄了過去的“人走眼看”模式,國家管網集團推動實施智能巡護建設,搭建智慧管道綜合管理&&。通過多種智能感知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形成“風險全面感知、數據智能分析、報警自動聯動、應急輔助決策”的智慧管道新範式。
不僅如此,在山地、高原等複雜地形的搶修場景中,作業區應用了邊坡雷達監測預警系統、便攜式盤車設備、高原氧艙等裝備。“便攜式盤車設備集成多種功能,搶修人員可單手操作,大大提高了開孔封堵設備的現場裝配速度;高原氧艙通過模擬平原富氧環境,有效緩解高原缺氧症狀,保障搶修人員的健康與工作效能。”工作人員介紹。
“空天地一體化智能防控”系統在管道維搶修工作區發揮了大用處,通過智能視頻監控、多旋翼無人機、固定翼無人機等多種技術手段,構建了全方位感應、全區域管控的立體防控體系,極大提升了異常情況報警、查證和處置效率。
“這些功能強大的高科技設備按照預設的程序自動巡檢,不僅提高了作業區巡檢的效率和準確性,還極大地降低了人工巡檢的風險和勞動強度。”相關負責人&&。
此次走進的甘肅省酒泉作業區嘉峪關壓氣站由國家管網集團甘肅公司運營管理,甘肅公司自2024年3月成立,管理着在甘肅、青海境內的西氣東輸一二三四線、澀寧蘭線、雙蘭線、蘭成渝線等52條油氣管道,總里程達11841公里,庫容286萬立方米,每年輸送超1100億立方米天然氣、3500萬噸原油和2700萬噸成品油,積極融入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
“甘肅公司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加快傳統産業升級。公司自主完成多項關鍵設備的國産化升級改造。同時,借助先進技術和設備,建成多個智能站場,實現設備遠程診斷和智能化管理。”相關負責人介紹。
“能源穩供應,管網惠民生”。作為西氣東輸管道系統的運營者,國家管網集團為保障能源動脈的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以實際行動服務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將冰冷、高壓的鋼鐵管道網絡,轉化為守護人間煙火、溫暖千家萬戶的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