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711的每一步,都踏着歷史的深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5 16:39:13
來源:新華網

走進711的每一步,都踏着歷史的深度

字體:

5月28日,“大國底氣從核來·重走核工業之路”媒體行活動第二條線路——從“功勳鈾礦”到“核電糧倉”,來到了第二站——七一一。七一一礦創建於1958年5月31日,是我國最早發現、勘探並建成的一座大型鈾礦山,中國建立的第一座鈾礦,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升空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核工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讚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

歷史鉤沉 永載史冊

在七一一礦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展廳,記者們認真聆聽着講述,仿佛置身於彼時彼刻,關於七一一礦的歷史記憶浮現在眼前。 

1955年9月,核地質系統的一架搭載了精密探測儀器的飛機,在湖南郴縣許家洞金銀寨區域發現鈾礦石。正是這個偶然的發現,讓許家洞金銀寨在中國核工業的史冊上,展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勘探隊員們最初進山的時候,老虎、豹子、野豬之類的野獸經常出沒,湘南一帶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給隊員們的勘探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而到了夏秋,勘探隊員們不僅要面對高溫酷暑的‘烤’驗,還要經受毒蛇、馬蜂和蚊子的騷擾。”講解員情緒激昂地講述着那時的故事。1956年2月5日,309隊組建10分隊進駐金銀寨。“由於當時保密的需要,幾乎所有人接到通知時,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去做什麼。”這些來自全國各條戰線的生産骨幹、管理幹部,以及一波又一波的新招工人,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穿着款式多樣的衣服,在郴縣許家洞火車站下車後,又馬不停蹄地向金銀寨山區挺進。 

七一一礦地質環境特殊,礦內溫度達到40多度,井巷熱氣灼人,加上有些地方通風條件不太好,人站一會兒就會腳燙得發紅,衣褲被汗浸透,何況還要出力幹活。前面工人在打鑽、運礦,後邊就會安排一人手拿涼水管,往前面的人身上噴澆涼水降溫。井下百米千米的巷道和採礦場,就是這樣採掘出來的。

建礦過程中,隊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1960年4月採出第一批鈾礦石,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提供了合格核原料。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這一歷史性成就,有力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在後續的發展中,七一一礦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繼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鈾原料後,又為我國氫彈、核潛艇的研製提供了穩定和高品質的鈾原料。 

“中國有鈾礦的地方,就有七一一礦人的身影。”講解員介紹道,作為建設較早的鈾礦,幾十年來,七一一礦為全國其他鈾礦山輸送了各類技術人員超過3000人。1998年,在七一一礦建礦40周年之際,原二機部部長劉傑欣然題詞——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 

“這段隱秘而光榮的歷史,背後蘊含着的一個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太打動我了,對那個時候的建設者們感到敬佩。”中國新聞網記者吳家駒參觀完之後,發出感慨。

撥開年代塵封 重啟七一一

“走進711時光小鎮,感覺穿越到了20世紀70、80年代的街頭,這裡真的太有感覺了,感覺我也成為了一名小小礦工。”人民畫報記者徐子琛感嘆道。

“我想去穿一件那個年代的衣服,重生一把,體驗一下當‘黃金礦工’的感受。”新華網記者柳茵茵一邊説,一邊梳起了兩條麻花辮,復古感滿滿。 

作為一座礦山,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作為一個精神高地卻永遠閃耀着時代的光芒。七一一礦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為“兩彈一艇”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貢獻;七一一人,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鑄就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優良傳統。2004年,七一一礦政策性關閉,逐漸沉寂在時間的角落裏。

2020年,湖南礦冶局、蘇仙區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七一一礦區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七一一礦紅色文化納入郴州湘南紅文旅工作的重點規劃和精品文旅線路。2023年,湖南郴州市、蘇仙區兩級搶抓承辦第二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機遇,作出了“重啟七一一”的決定,引入市場主體,攜手湖南電廣傳媒,在中核集團和中鹽集團的鼎力支持下,立足“國家工業歷史文化街區、國家工業文化遺産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目標定位,按照“工業風、神秘鈾、中國紅”的主題風格,盤活閒置國有資産資源,僅用9個月時間,把破舊的工業小鎮打造成為了懷舊的時光小鎮。  

小鎮圍繞七一一礦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以傳統展陳為主,適當借助現代化展陳技術,做到形式與內容互相契合、與七一一礦精神內核相匹配,突出七一一礦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打造成為功勳鈾礦精神宣傳、愛國主義教育研學基地。目前集紅色教育、溫泉康養、工業旅游、科學普及、休閒度假於一體,讓七一一礦實現了華麗轉身、美麗蝶變。

 

漫步711時光小鎮,改造後的老房子依然保留着時代特色,紅墻斜瓦的蘇式建築、富有年代感的小店、莊嚴神聖的歷史展館,時光仿若定格,那個意氣風發的年代依稀可見。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在這裡重新甦醒。

小手拉大手 第一課在這裡開講

在711時光小鎮,此前還落地青少年核工業文化研學體系,順利舉辦中核研學“開學第一課”。研學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共同宣揚“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煥發新生的時代答卷,引導廣大青少年在提升核科學素養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

上&參與音樂思政課《不朽的功勳》表演後,中國日報記者夏琳説:“臨時讓我去參與思政課活動表演,內心特別緊張,但是當我站在&上時,熱血精神仿佛被點燃,特別自豪地大聲朗誦着,這堂課講得真好!”在711研學紅培教育營地和“印象711”這裡,見證了依託當年歷史遺存的地下防空洞和原始山體和精心設計打造的特色項目“印象711”(地下人防工程)和“穿越金銀寨”。“礦洞裏面潮濕、狹小、昏暗,能真切地感受到當時先遣隊的艱辛和體味艱苦卓絕的那段歲月。”中國青年報記者周圍圍一邊彎着腰穿越礦洞一邊拿着手機記錄着説道。同在5月28日,“核聲悅耳”文化品牌故事之“書香中核”重走核工業之路讀書分享會也走進了七一一。中核集團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人和蘇仙區領導參加活動。 

在讀書分享會上,分享了《核夢初心》《籍貫711》等書籍,對書籍的深度解讀和心得分享引發了思想的共鳴。互動答題環節得到現場觀眾的踴躍參與。活動還舉行了“湖南核工業主題黨建文化基地”揭牌儀式,聆聽音樂思政課《不朽的功勳》,大家在潛移默化中厚植家國情懷。七一一礦的光輝歲月,共同書寫了屬於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的家國夢想,時光小鎮的産生見證了七一一的重啟,也看到了新時代的年輕人用同樣的青春和汗水在這片熱土上書寫新的七一一夢想,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糾錯】 【責任編輯:石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