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核蘭鈾:一個黃河流淌而過的工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5 16:39:11
來源:新華網

走進中核蘭鈾:一個黃河流淌而過的工廠

字體:

  西北偏北,黃河之畔,金城蘭州——

  “大國底氣從核來·重走核工業路”媒體行收官路線第二站走進了被譽為中國鈾濃縮搖籃的中核蘭鈾,以坐落在這裡的國家工業遺産為坐標,了解中國核工業艱苦卓絕、光輝燦爛的崢嶸歲月和奮鬥歷史,挖掘我國核科技事業發展歷程中的珍貴寶藏。

  1958年5月31日,我國第一個鈾濃縮工廠——五〇四廠在蘭州開工建設。自此,中國鈾濃縮工業在黃河岸邊崛起並發展壯大。作為國內鈾濃縮企業中唯一經歷了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全周期建設發展歷程的鈾濃縮龍頭企業,中核蘭鈾66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勇擔國任,先後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核電站提供了合格裝料,是公認的共和國長子——中國鈾濃縮工業搖籃。

  廠在山旁建,水從廠中行。進入廠區大門,一座十分具有“年代感”的鐵橋與日常通車的大橋平行而立、橫跨黃河兩岸,它就是國家工業遺産之一——中核蘭鈾黃河鐵橋。1958 年竣工的這座大橋,為工廠源源不斷地運送生産原料和合格産品,也是職工上下班進出廠區的必經之路,是企業人員通行和物資運輸的“大動脈”和“生命線”。

  五〇四廠建設之初,這個搖籃中的鈾濃縮工廠,克服了蘇聯專家撤走後的重重困難,經過連續六年夜以繼日的艱苦創業和科研攻堅,於1964年1月14 日拿出了首批合格的高濃鈾産品,為我國成功試爆的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

  時勢造英雄,逆境出巨匠。在中國核工業需要巨人的時代,巨人應運而生。王承書、吳徵鎧、錢皋韻、劉廣均等科學巨匠均在這裡留下集智攻關的智慧與汗水,除他們外,還有很多“無名的人”同樣令人記憶深刻。親手提取第一瓶合格的鈾濃縮産品的劉曉波老人分享了他的“傳奇一天”——

  “五〇四廠投産之前,組織上將我和黃性章同志調到主産品工藝裝置崗位,要求我們做好迎接投産提取産品的一切準備工作。1964年1月14日班前會結束後,一張經過廠部、車間各級領導簽發的‘工作許可證’(即命令票)交給我們,上面寫着:‘命令劉曉波同志為操作員,命令黃性章同志為監督員。’”如今回溯這段經歷,劉老的講述仿佛帶着大家回到那個“超燃”時刻,“我們首先對現場進行了檢查,接着我便開始連接主産品裝置的線路,打開應開的閥門,關閉應關的閥門,並在閥門上挂上‘禁止打開’和‘禁止關閉’的警示牌。在我連接線路的時候,黃性章同志站在我身後全神貫注地盯着我,察看著我的每一步操作,履行着監督員的職責。我們不時與中央控制室用電話溝通着每一步的操作情況,並核對着鐘錶的時間。待工藝回路充氣完畢、調整好控制壓力後,中央控制室下達了正式提取産品的命令,我隨即打開産品容器上的進口閥門,高濃鈾氣體緩緩流入産品容器而被冷凝,這時時針正好指向上午十一點一刻。過了一會兒,産品分析報告出來了,分析結果表明,産品質量完全合格。這時候我們才深深舒了一口氣,彼此臉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至此,歷經6年的艱苦奮鬥,五〇四廠建成投産,為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創造和提供了先決條件,並爭取了時間。”

  當天晚上,劉老仍然沉浸在興奮之中,便在日記中寫道:“1964年1月14日上午十一點一刻,這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我親手操作提取了我們國家的‘第一個寶貝兒子’,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下班後,我遲遲不想脫掉我手上這副手套,也不想洗手,因為這雙手套和我的這雙手,與我國核工業之間,互相留下了值得紀念的印痕……”

  而“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由這些無數平凡人的“不平凡時刻”一點一點凝聚而成的。

  座談交流後,媒體團來到了充滿歷史氣息的工人俱樂部。這座建築承載着中核蘭鈾職工的文化記憶,是他們休閒娛樂、交流學習的重要場所。走進俱樂部,仿佛置身於一個復古與現代交融的世界。老式的舞&、經典的標語、復古的裝飾,每一處都透露出濃厚的歷史底蘊。它時至今日還依舊堅守自己的職責使命,為職工們提供觀看演出、休閒娛樂的場所,而三樓已經改造成為承載時代記憶的場館,與愛國主義教育館相互呼應,一幅幅珍貴照片、一件件文獻資料、一個個館藏物件,“濃縮”着核工業人“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光輝歲月,讓媒體們解開時光的秘密,追尋他們的足跡。

  五〇四廠還有個“傳統節目”——“打棗”。位於“河北”的棗林已有年頭,根深葉茂、果實纍纍,棗樹們“野蠻生長”。聽説,早些年全廠職工每人都可以分得4—5斤棗。“這兒的棗沒打農藥,大家可以放心嘗嘗!”中核蘭鈾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苗輔徽對記者們説,“大家也許會對核工業的環境不太放心,而這些棗樹就一直生長在廠區,我們一直在這裡工作、吃這裡的棗,這不就是核工業安全最好的證明麼!我們每年還會舉辦紅棗節暨核科普活動,與當地民眾共享美味的同時,增進他們對核工業的信任與支持!”

  一同來到棗林的中核集團首席技師魏晉輝與記者們分享他的經歷:“我1994年技校畢業就被分配到了這裡,跟着師傅學習操作,最開始的3個月連機器都不敢碰!就這樣一直跟着師傅邊看邊學再自己嘗試,有一天突然就‘開竅’了。”現在他已經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也成為了新人們的師傅,其中不乏來自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畢業生。當問到魏晉輝關於“工匠精神”與傳承的看法,他説,“倒班的工作其實很枯燥辛苦,我記得當年帶我的師傅值班時候從來不‘走神’,每隔一小時就帶着本子對每一台機器認真巡檢,這樣的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帶的每一位徒弟,讓我們無論進行任何操作都要心存敬畏……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這才是核工業最重要的傳承。”當被問到他對工作的看法,魏晉輝説,“首先必須要認可自己所做的事情。我這個人心態特別好,當這一天的目標任務都完成,我就會很有成就感,特別自豪!”在魏晉輝身上,我們看到了單純而純粹的“工匠精神”。

  “我剛來蘭州打車的時候,司機師傅問我是哪個單位的,我只要説是蘭鈾大概率會伴有‘噢!’然後開始誇讚我們的單位!”今年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張基延剛剛入職,就感受到了中核蘭鈾與蘭州這座城市深深的連接。

  因河而生、因河而興,黃河浩浩湯湯帶來氤氳水汽、古韻靈氣,肇起蘭州歷史,激活了獨屬於蘭州的文化脈絡。而中核蘭鈾,也在黃河之畔扎根生長,與蘭州這座城市共融共生,以“全方位打造世界一流的鈾濃縮高新技術企業”為目標,在創新創業的不凡之路上,與這條河、這座城共同譜寫着屬於他們的輝煌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