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濕地日:北控水務以實踐交付“濕”意盎然的生態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02 17:36:58
來源:新華網

世界濕地日:北控水務以實踐交付“濕”意盎然的生態答卷

字體:

2024年世界濕地日主題是“濕地與人類福祉”。濕地作為地球之腎,在提供豐富自然生境的同時,也擁有着極強的碳匯能力,是地球生態系統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北控水務基於工程項目實踐,開展了一系列濕地修復及其碳匯前瞻研究,為雙碳目標貢獻北水力量。

碳庫核算研發 助力濕地提升碳匯價值

濕地碳匯價值評估的核心是碳匯量核算。常用的濕地碳匯量核算方法有碳庫變化法和凈生産力法,實際操作中多采用樣地實測、遙感估測等方式進行碳庫測算。

北控水務與杭州師範大學合作,在北控水務實施並運營的杭州市余杭區塘河水系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區域開展了固碳潛力研究,旨在展現余杭塘河南片水系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構建大尺度水生態修復工程碳中和效應評估方法。經過為期一年的實地監測及量化評估研究,成功開發出一套水生態系統固碳量評估系統,為精準評估城市河流濕地固碳潛力提供了實用工具。

自然凈化工藝 超凈排放保護人工濕地

超凈排放自然解決方案,是將高標準的污水處理工藝與自然處理方式相結合,把濕地納入污水處理的一部分,解決污水處理不斷提標的難題。

北控水務常德市污水凈化中心尾水深度處理工程項目依託500余畝人工濕地,尾水經管道輸送至垂直流人工濕地的12個處理單元,由表層垂直向下通過濕地填料層,借填料吸附、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吸收等作用,污染物逐步去除,水質達到地表水準三類,經紫外線消毒後排入穿紫河,作為生態補水水源,穩定提升以柳葉湖為核心的常德城市濕地水質和生態穩定性,增強優質水源涵養能力。

生物質能利用 探索濕地植物減碳路徑

生物質能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等優點,在清潔能源系統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據《3060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預測,預計到2030年,生物質能各類途徑的利用將為全社會碳減排超過9億噸,到2060年,將實現碳減排超過20億噸。

植物是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核心,不僅可以去除污染物,還可促進污水中營養物質的循環和再利用。以往,濕地植物收割後多以填埋、就地堆放或焚燒等處理方式為主,污染環境的同時又割斷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北控水務積極探索人工濕地植物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力求創造從“減碳”到“負碳”排放。在常德市污水凈化中心尾水深度處理工程項目中,基於對濕地中植物平均低位熱值的研究測算,利用濕地植物的可再生生物質資源,將收割後蘆葦、香蒲等進行乾燥、壓縮和固化加工,製成高密度的生物質固體燃料,為能源供應提供了一種替代選擇,並降低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海洋生態修復 保護珍貴濱海“藍碳”生態系統

淡水河流濕地、人工濕地作為濕地大家庭中最臨近城市的類型,其碳匯價值的提升使其成為碳中和路徑上重要的一環。而作為被國際認可的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之一的紅樹林濕地,其單位面積固碳潛力巨大,碳匯儲存周期可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紅樹林濕地,依海而生,銜接着陸地和海洋,是全球生産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碳匯密度最高的濕地系統之一。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總稱,因樹皮富含單寧酸,割開後呈紅色而得名。它既可防風消浪,又能凈化海水,還能為魚蝦鳥類提供棲息之所,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之稱。

北控水務積極參與廣東江門紅樹林修復方案規劃,包括建立完善的紅樹林生態保護體系,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海堤生態化、沿海防護林建設等工作,以高品質産品與解決方案,與江門市共同完成江門紅樹林營造修復任務。

濕地保護乃至生態環境治理仍任重道遠。北控水務正在積極進行碳匯量監測、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編制等前瞻工作,將為相關濕地類型未來在碳市場交易、綠色金融中完成價值實現,提供基礎技術工具的加持。未來,北控水務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研發和推廣低碳環保的技術和解決方案,與更多合作夥伴攜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合力保護地球家園。

【糾錯】 【責任編輯:石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