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高等軍工院校課程思政聯盟、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重慶市課程思政工作指導委員會主辦,重慶理工大學承辦的“大思政引領 數字化賦能,打造教育強國視域下的思政教育新生態”活動於10月17-19日在重慶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緊扣人工智能時代思政教育變革趨勢,聚焦“軍工魂”特色育人模式構建、紅色基因傳承與時代新人培養等核心議題,旨在以數字化技術為驅動,探索思政教育新思路、新範式,進一步深化院校間互學互鑒與協同育人機制,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本次活動分為主會場、平行分會場及現場學習三部分。來自60所高校的300余位教師參會。主會場由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邱冬陽、重慶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胡遠志主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二級巡視員、人文社科處處長張慶國在致辭中&&,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推進“大思政”教育,要打破傳統課堂“單點發力”“單向傳遞”的局限,讓思政教育走出“文件宣讀”的桎梏,與國家發展實踐同頻、與青年成長需求共振,以自身育人目標為導向,將數字化作為延伸教育觸角、深化育人實效的關鍵支撐,推動思政教育從理論傳遞向思想浸潤升級,為培育時代新人、服務民族復興凝聚育人合力。
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蔣雲芳在致辭中&&,重慶以“紅岩思政”為引領,積極推進數字化賦能思政教育新生態建設。堅持“大思政”引領,構建育人大格局;推動“數字化”賦能,重塑教育新形態;聚焦“新生態”打造,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攜手並肩,共同探索教育強國視域下思政教育新生態的構建路徑,為培養更多德才兼備、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我們新的、更大的貢獻。
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在致辭中&&,新時代思政教育要立足新時代偉大實踐,緊扣新征程教育強國建設,在本次會議中積極交流、深度參與,探究理論問題、答好實踐課題,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攜手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生態,協同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主會場:大思政引領 數字化賦能,打造教育強國視域下的思政教育新生態
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康騫以《雙&&四課堂三協同:重慶兵工高校紅色價值引領的大思政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分享了重慶理工大學以“兵工精神”為內核,構建校館融通實踐&&與“四維一體”育人模式的創新成果。通過深挖紅色校本資源,聯動校內外20余家場館打造沉浸式思政課,並依託“AI數字思政案例大賽”推動師生共創萬例數字資源,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紅岩味”的育人品牌。
南京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姚文進以《鑄魂,強基,拓新--南京理工大學人才培養新體系構建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學校堅守“為黨育英才、為國鑄利器”的兵工使命,以“又紅又專、紅透專深”為目標,通過紅色基因鑄魂、貫通式培養強基、實戰化育人礪能,構建“軍工底色+創新驅動”的育人體系,推動科技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為強國建設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精英人才。
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副部長趙魯濤以《智慧重塑,自主卓越,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學校在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中的核心觀點:一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二是以延安根、軍工魂為精神內核,通過“延河聯盟”紅色育人模式培養領軍人才;三是首創本博貫通“柔性學制”,打破學科壁壘實現“一人一策”超常規培養;四是以AI賦能思政課程群建設,打造“智慧教育+課程思政”育人新範式,推動教育生産關係系統性重塑。
重慶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邱冬陽以《深化數字賦能,鍛造時代新人:重慶理工大學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探索與實戰》為題作報告,重點介紹了AI技術破解思政教育難題的創新路徑:通過“師生AI共創”模式開發特色課程;建成萬例校本資源的“智小理”數字&&;首創“AI學伴+PBL項目制”,將紅岩精神轉化為數字沙盤、雲端舞&劇等沉浸式資源,實現思政教育從“單向灌輸”向“沉浸體驗”轉型,形成具有軍工特色的數字思政育人體系。
國防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建強教授在《以“能動思政、貫通育人”塑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主旨報告中提出,深化構建“能動思政、貫通育人”大思政育人體系是應對立德樹人現實挑戰的戰略設計、推動思政課程內涵發展的主動探索、打牢青年學員政治底色的體系創新,着力重點是聚焦“育人”、突出“能動”,要強化“貫通”,需要強化政治引領、體系設計、創新發展、全面參與、實效檢驗,切實把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實到位。
中北大學教務部部長王召巴以《項目式教學與課程思政》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學校破解課程思政“千課一面”難題的實踐路徑。他&&,學校通過“貫穿式項目主線”育人體系,構建“一項目輻射全課程”教學網絡,深度挖掘“專業+思政”動態案例庫,創新“基礎課-專業課”教師協同機制,形成“實踐建構式”教師發展新模式,為傳統工科院校破解課程思政同質化難題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駱毅以《牢記囑託,鑄魂育人,打造哈工程特色課程思政新格局》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學校以“強國強軍”為目標,構建“大思政課”體系的三大核心舉措:一是深挖哈軍工“六個始終”精神內核,築牢紅色育人根基;二是實施課程思政“十百千”工程,打造國家級示範課程與千項案例庫;三是創新“理論+實踐”雙輪驅動模式,通過紅色場館資源和特色實踐活動構建全方位育人場域,形成貫通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文化協同的立體化育人鏈條,致力培養服務“三海一核”國家戰略的高層次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財經金融學院教授陸利平以《金融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學校以傳承紅色基因為核心,通過黨建引領打造“術-道-勢”育人框架,將政治理論學習與課程思政建設深度融合;依託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和本土化教材建設,將中國實踐創新融入專業教學;創新拓展第二課堂,培養具有“政治三力”的金融人才,形成了“教師-教材-教學”三位一體、“課堂-課外-實踐”多維聯動的“三全育人”新範式,為培養“經師”與“人師”相統一的金融人才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人大方案。
平行分會場一:人工智能時代下大思政教育的變革與創新
重慶三峽學院原黨委書記,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原副主任李廷勇以《重“心”出發的時代課題:中國心學文化傳統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為題作報告、重慶醫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陳戈教授以《醫學教育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原總編輯樊紅亮以《數字教材課程思政建設路徑與特徵探析》為題作報告、西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吳能表以《從“技術嫁接”到“基因融合”——AI賦能課程思政的路徑與策略》為題作報告。本分會場由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曉剛主持。
平行分會場二:“軍工魂”構建大思政育人模式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程永強以《軍事電子信息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為題作報告、西安工業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李炳以《制度規範-系統推進-習以成性:軍工特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楊慧以《創新創業增才智,五步五新鑄軍魂——南京理工大學創新創業課程思政育人實踐》為題作報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網信優秀人才張小飛以《國防特色型高校電子信息課程思政育人範式的構建與實踐》為題作報告、中核集團專職董事、中國核工業教育學會秘書長、中國核工業政研會副會長朱向軍以《核鑄強國夢——核工業文化元素的思政實踐》為題作報告。本分會場由南京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湯永興主持。
平行分會場三:紅色基因傳承與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處長何志巍以《中國農業大學“課程即思政”工作體系的建設與思考》為題作報告、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景觀學系主任丁圓以《基於“大思政”理念——文化景觀設計教學新範式探索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陳煜以《以課鑄魂,賦能啟心——基於學科專業特色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為題作報告、延安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張紅玲以《鑄魂·潤心·明志:紅色體育文化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為題作報告。本分會場由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陳煜、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長何志巍主持。
現場學習環節,與會教師們走進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在專業講解員帶領下,通過珍貴文物、歷史照片及多媒體展項,深入學習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革命鬥爭歷史。教師們紛紛&&,此次研修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也為思政教學提供了生動素材,今後要將紅岩精神融入立德樹人實踐,為培養新時代接班人注入紅色力量。
本次活動的舉辦,有效促進了全國高等軍工院校課程思政聯盟、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重慶市課程思政工作指導委員會等單位關於思政建設工作經驗及做法的深度交流,為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拓展人才培養路徑提供了創新思路和實踐方案,切實推動了大思政教育與專業建設的深度融合。立足新的歷史階段,以思政引領力提升科技支撐力,加快形成科技核心支撐力、科技創新支撐力和科技協同支撐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