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送給新生的大禮包,在蘇州大學開學典禮壓軸環節出現,每當一份禮物在屏幕上揭曉,現場的同學們就“哇”聲一片。這份禮物包含園林游覽券、地標景區優惠券、運動健身消費券等,學校希望新生在品讀江南文脈中體味校園文化、讀書健身,涵養家國情懷,獨具特色的“入學第一課”令新生們津津樂道。
中國傳媒大學請回2007級法語專業校友,泡泡瑪特國際集團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司德,他為新生送出玩偶,一同傳遞的,是校友的創業勵志故事。“10年或20年之後,我也希望成為母校的驕傲。”中國傳媒大學中英雙語播音專業新生鞠昊洋説。
九月迎新季,很多高校打破傳統迎新方式,紛紛嘗試將開學儀式變為一場生動的“入學第一課”,將校園文化、學科專業精神融入迎新環節,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
“活色生香”花式開學目不暇接
走進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鞠昊洋被學院以多國國旗迎接新生的方式所觸動,“每一面國旗代表學校的一個語種專業。那一刻,我感受到,今後要在世界舞&上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肩負的責任”。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靖雨長期關注新生教育。她發現,以往開學教育多是單向輸出,比如開大會、聽講座,現在高校借助社交媒體的互動體驗,把專業認同、校園文化以及家國情懷這些宏大敘事,變成讓學生可感知、可分享、入腦入心的具象化體驗。
讓王靖雨印象深刻的是,北京交通大學食堂師傅製作的高鐵火車造型甜品,成為受學生追捧的“網紅”糕點,“其中傳遞出學校與鐵路文化的深厚淵源,把學科的專業精神蘊藏在生活體驗中”。
浙江農林大學新生收到的“禮物”多由師生自主研發,既有儀式感,也體現專業特色。食品與健康學院請新生品嘗自釀啤酒和自製餅乾,現代農學院為軍訓新生準備“農研呵護”面膜。雲南工商學院則請來非遺火壺表演,火焰跳動如龍飛舞,讓初到雲南的學生感受濃郁的地方文化。
“高校用儀式感構建開學第一課,尊重年輕人特點,貼近他們的感受,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教育效果。”王靖雨説。
學科專業背後連着“小我”與“大我”
對雙胞胎兄弟李宸宇、李峻宇來説,開學的儀式感從收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通知書那一刻就開始了。鐫刻校長寄語的卡片,能抵禦3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由哈工大航天學院製造,寓意2025級新生能身披鎧甲、直面挑戰。錄取通知書中還有一個二維碼,掃碼填寫夢想後,會存入學校下一枚即將發射的小衛星中,一起飛向太空。
“就像簽下一份承諾。”李宸宇説,“希望在哈工大學到真本事,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專業學習,今後能為國家前沿科技創新貢獻一份力量。”
今年,這對雙胞胎兄弟均以656分考入哈工大,他們參與錄製了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優酸乳推出的“開學主嚼(主角)就是我”視頻,在“新生集章打卡”活動中,兌換火箭造型冰箱貼、鑰匙扣等紀念品。該校教師盧媛迪&&,新生在參觀航天館、博物館、校史館時,潛移默化地了解校訓和航天技術,把個人選擇融入國家大局。
AI時代,有很多工科院校亮出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或人工智能設備迎接新生,校園科技感撲面而來。重慶城市科技學院的新生被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的“賽博迎新秀”吸引,AR技術迎新打卡框前排起長隊,新生掃碼即可生成動態立體影像,實現“在數字世界報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亮出一台師生自研的“寫字機器人”,為新生題寫祝福,機械臂流暢書寫,工作人員現場講解自動化技術的原理與應用,點燃新生對專業的興趣。“開學教育要讓學生有融入感。”該校教師蔣瑩認為,這種形式使新生意識到所學專業與國家戰略相連,讓學生將自我成長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自我定義,青春向上向善
如今,不僅是高校在改變迎新季活動,學生們也主動參與,思考如何以更好姿態開啟嶄新的大學時代。
開學前,重慶交通大學2025級輪機工程專業新生郭駿綱從深圳家中出發,騎行1700多公里、歷時15天,最終抵達學校。“以騎行的方式到學校,對自己的體力和意志是一次考驗,也是用旅行丈量祖國大地。”作為船運與船舶工程學院的學生,長途騎行中,郭駿綱切身感受到國家交通建設的發展力度與速度。想到今後能有機會在海上船舶從事工作,他對所選擇的輪機工程專業充滿期待。
學生們以更具創意的方式,定義屬於自己的開學印象。華南農業大學1.4萬餘名新生將開學典禮現場變成集體演唱會。現場氣氛在《華農歡迎你》的歌聲中被推向高潮,《不再猶豫》《我愛你中國》等歌曲串燒,更引發全場大合唱。
據“開學主嚼(主角)就是我”項目組負責人介紹,團隊在調研20多所高校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遺憾開學時“沒在校門口好好照張相”“想跟畢業時能有個對比”。於是,他們設置“頭條報紙拍照機”,希望為學生們生成一份個人《開學日報》。一名河北新生在活動現場拍照後,特意為照片加上“這麼近,那麼美,不是周末我也在河北”的文字,為河北文旅“代言”。
為幫助大學生定制個性化開學儀式感,活動主辦方提供了“未來導演”“穿搭紅人”等多種個性化標籤。一位服裝專業學生上&表演時説:“我是服裝係新生,希望未來能設計出走向世界的華服。”
“開學儀式未必要嚴肅、板起面孔,而是要讓學生可感知、可親近和引發共鳴。”在王靖雨看來,真正的儀式感,不止於開學那一刻的熱鬧,更在於要為學生在心裏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們在大學校園裏,感受校園文化和家國情懷的洗禮,葆有對專業的熱愛和對青春向上向善的成長期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