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屆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會議在京舉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出席會議並致辭。
懷進鵬&&,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工程科技創新與工程教育發展,近年來持續加大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程教育投入,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且高質量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在校生超過900萬人,探索出一條科教融匯、産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新路徑,有力支撐了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有效參考,向世界分享了中國工程教育的理念、實踐和方法。
懷進鵬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工程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各領域關鍵技術集群式突破,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正不斷迭代進化,工程教育面臨諸多新機遇、新挑戰,需要我們以發展的方式,研究思考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工程教育交流合作,協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不斷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效能,為國際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有效的路徑參考。懷進鵬就深化開放合作、推動建設國際工程教育新生態提出三點倡議:一是攜手共創卓越引領的國際工程教育質量標準;二是攜手探索智能時代的國際工程教育變革新路徑;三是攜手建設開放包容的國際工程教育合作網絡。
本屆會議設置主會議和3個平行會議。主會議環節由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陳子季主持,他代表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全體成員單位和承辦單位,向與會嘉賓&&誠摯歡迎。
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作題為《追求卓越,面向未來,構建中國卓越工程師教育認證標準》的報告,介紹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以《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全球發展,協同聚力開創卓越工程師建設新局面》為題,分享了中國交建海外工程師的培養需求與能力要素。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與國際工程聯盟簽署聯合聲明,合作啟動構建研究生層次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協議。中國倡議的此項工作將在本科《華盛頓協議》等基礎上,彌補全球高層次工程人才國際互認體系關鍵空白,構建全球統一的碩士、博士培養質量基準,為應對人工智能、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高水平、國際化人才支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分別與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印度尼西亞萬隆理工學院、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肯尼亞內羅畢大學、老撾國立大學簽約,將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開展密切合作。
平行會議環節,來自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評估中心、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國內外高校、行業企業領導、專家和學者,圍繞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培養標準建設、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學校堅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學術培養高質量的創新拔尖人才,與國鐵集團、國能集團、中國鐵建、中國中車等20個龍頭企業開展共建,實施“項目制”“雙主體”等培養機制,將“真需求、真委託、真研究、真應用、真育人”引入到教學科研全過程,為高速鐵路、城市鐵路、裝備製造、智能信息等行業領域培養了大批核心技術骨幹。圍繞海外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他提出,要構建開放式的育人體系,打造以重大工程問題為牽引的人才培養範式,推進工程教育標準國際互認與質量共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的卓越工程師,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工程教育界的智慧與力量。
本屆會議由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主辦,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等共同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馮身洪、國際工程聯盟主席伊麗莎白·泰勒、歐洲工程教育認證網絡主席何塞·卡洛斯·誇德拉多,來自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20余所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協會組織等各界嘉賓和專家學者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