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開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新增了一篇課文——《天上有顆“南仁東星”》。這篇課文節選自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它的入選,不僅是對一位科學家的致敬,更是對科學家精神的傳承。
南仁東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中國天眼”(FAST)的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
“中國天眼”建成之前,美國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曾長期稱霸“世界望遠鏡界”。上世紀90年代,中國老一輩科學家在美國參觀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時,南仁東萌生了要建造中國自己的大型射電望遠鏡的構想。
1994年,南仁東提出利用貴州喀斯特洼地,建造一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取名為“FAST”,也就是“快”,蘊含着“追趕”“跨越”“領先”之意。
對這一想法,當時幾乎所有專家都不看好:選址、論證、立項、建設,哪一步都不易。技術和工程上的巨大難度,讓許多發達國家都望而卻步。
為了給這個理想中的“巨無霸”找到合適的“家”,南仁東帶着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裏。有一次,瓢潑大雨,山洪裹着砂石,連樹都能沖走,在外勘探的南仁東靠着救心丸爬回埡口。
這樣的艱險,在選址的十餘年裏,時刻伴隨着南仁東,他説,“找不到合適的洼地,我這一輩子死不瞑目!”
(FAST選址期間的南仁東。)
最終,在近400個備選洼地裏,南仁東選中了條件最適宜的大窩凼。2007年,FAST作為“十一五”重大科學裝置,正式被國家批准立項。2011年3月,村民搬遷完畢,FAST工程正式動工建設。南仁東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在經歷近百次失敗後,他們研製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鋼索,建成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網結構。
南仁東把生命中近三分之一的時光都奉獻給了“中國天眼”。
2015年,也就是FAST項目後期,70歲的南仁東被確診肺癌晚期。手術結束後三個多月,他放心不下,忍着病痛返回施工現場。由於聲帶受損,那時南仁東的聲音已經變得非常沙啞,説話要靠着氣往上頂。
他在接受採訪時,幾乎用盡全身力氣般吐出一字一句:“回首往事,有苦有甜。挫折的時候,你肯定特別沮喪苦惱。怎麼辦,最後靠大家的努力,克服困難匍匐前行。FAST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不是我個人,我們甚至於説這是一代人的努力……‘中國天眼’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
2016年,“中國天眼”落成啟用,這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在落成典禮的前一天下午,已經被病魔折磨得十分虛弱的南仁東堅持從北京飛到貴州前往FAST基地。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這個“望天巨眼”完全建成後的模樣。那是他耗費了整整22年心血,終於在祖國西南的崇山峻嶺中,為中國打開的“天眼”。
“中國天眼”的建成,不僅是科學家的勝利,更是無數普通人的奉獻。這種“不計功利、共克時艱”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品質。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青少年的價值觀塑造尤為重要。《天上有顆“南仁東星”》的入選,正是希望年輕一代能從南仁東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這篇課文教會孩子們:科學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熱血的信仰。南仁東對星空的熱愛,回到祖國投身艱苦的科研事業。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科學家,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有情懷。
它還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南仁東花了22年才讓“中國天眼”從構想變成現實。這種“堅持理想、永不服輸”的精神,正是當今青少年最需要的品質。
更重要的是,這篇課文讓年輕一代明白:科學報國不是一句空話。南仁東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的未來需要更多像南仁東這樣的科學家,而這篇課文,正是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一顆種子。
南仁東在大窩凼施工現場(2013年12月31日攝)。圖源:新華社
2017年,南仁東與世長辭,享年72歲。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名字不僅閃耀在星空,也鐫刻在教科書裏,更應深植於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2025年的新學期,當八年級的孩子們翻開語文課本,讀到《天上有顆“南仁東星”》時,他們或許會問:“我們為什麼要學這篇課文?”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需要記住,是誰讓中國的科學之光照亮世界;我們需要傳承,那種自力更生、永不言棄的精神;我們需要相信,未來的星辰大海,將由今天的少年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