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暖陽斜照,指尖掠過書頁,袁雪燕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首小詩《牽着蝸牛去散步》,大概意思是:
“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催它、唬它,蝸牛流着汗喘息爬行……直到松手那刻,我才聽見蟲鳴,看見滿天星斗——原來,是蝸牛牽着我看遍了世界。”
合上書頁,余韻悠長。她驀然驚覺:我所在的教室裏,不也有這樣的"小蝸牛"嗎?
一張便利貼的溫柔啟程:發現小蝸牛在哭泣
七年級班級剛剛組建,袁雪燕覺得自己像“開盲盒”一樣,接了一個全新的班,來自不同學校的孩子們匯聚在這裡。第一節“破冰行動”的班會上,當別的同學都在聊着自己小學時的趣事的時候,一位比較拘謹的“小蝸牛”吸引了她的注意力:他的介紹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簡單的姓名和沒有抬起來的頭。
一次英語小測,刺眼的分數和數不盡的小紅叉,與“小蝸牛”刷白的臉色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午當大家都去吃午飯的時候,他留在了教室,趴在桌子上。當袁雪燕走進他的時候,發現孩子在小聲啜泣。雖然孩子什麼也不肯説,但袁雪燕看到了他揉得皺巴巴的卷子,找到了原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將“小蝸牛”任務驅動的學習狀態轉向興趣驅動呢?袁雪燕想起了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中提到的“全情全身心的投入”,即關懷者要設身處地的去考量被關懷者的境遇和內心狀態,找出被關懷者的所需。於是她用便利貼給“小蝸牛”留了字條,上面寫着,不是每一朵花都要成為一朵花,你可以是綠植,你可以是竹子。自此,這對師生約定每日五分鐘的英語共讀。完成了,就能得到一枚小熊印章貼紙。日復一日的共讀,讓書頁裏貼紙漸密,英語課本也成了“小蝸牛”的勇氣勳章。從囁嚅跟讀到自信發音,那一張張便利貼,終於疊成了學生跨越自我的階梯。
“小蝸牛”的便利貼
二維碼裏的破繭密碼:尋找小蝸牛的規則感
“老師,謝謝您!在我最失落的時候繼續愛我,相信我”。想到這句話,小宇(化名)的樣子又浮現在袁雪燕的腦海。當課堂上同學們都在聚精會神聽講,只有小宇玩着手中的橡皮,老師再三提醒也沒用,只好沒收橡皮批評了他。沒想到小宇突然緊握雙拳,渾身顫抖,瞪着老師,聽“哇”的大哭起來。
袁雪燕想弄明白這背後的原因,她開始關注小宇。一次課上,她發現小宇在安靜繪製二維碼。好奇心促使袁雪燕拿手機掃了一下,“滴,歡迎免費領取電子課件及資料”……孩子手繪的二維碼居然真的能掃得出來。
平時與學生交流中不僅要走入孩子的內心,更要發揮同伴效應,真正關懷孩子的成長。袁雪燕鼓勵小宇,在心理文化節上,讓他為大家送上私人定制的小溫暖。小宇興高采烈地答應了。心理文化節當天,袁雪燕拿起手機,當着全班人的面,在小宇手繪的二維碼上掃出了這麼一句話:“祝初一2班全體同學們開心快樂,陽光向上!”隨着人來的是教室裏熱烈的掌聲。
同伴的認可化作了“魔法”,此後小宇開始專注聽課,也主動報名了參加國旗下的演講。小宇的轉變,讓袁雪燕發現,關懷之道,是發現每只“蝸牛”殼下隱藏的星光。
牽着蝸牛去散步:在時光裏靜候滿樹繁花
心與心的交流需要愛與信任的融入。在用愛喚醒“小蝸牛”的求知欲,充分相信孩子的學習潛力並給予積極向上的心裏暗示,讓他們自覺自願投入學習過程中,袁雪燕覺得,“小蝸牛”們讓她懂得:真正的教育,是松開心急的繩索,陪蝸牛共賞沿途風景——他們教會我的,遠比課本更遼闊。
教育如詩,向美而行。那些便利貼上的叮嚀、二維碼中的巧思、掌聲裏的淚光,終將在歲月裏釀成芬芳。“與學生們的相遇,不僅是職業的捆綁,更多的是責任和擔當。“幹好一件事起點是熱情,終點則是堅持。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猶如一張夏洛的網,為孩子織就錦繡前程。”
歲月的溪流裏,袁雪燕説,她慶幸遇見了最蓬勃的生命,彼此成就,彼此抵達。幕然回首,依然驚喜於初見時的心動和美好,
花無語,香如故。她説,以耐心為壤,以信任為光,在副中心教育的沃土上,我正牽着我的小蝸牛,遇見,等一樹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