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通州運河畔的育人故事丨北京學校馬小年:從實驗室到講&——一名研究型教師的成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8 16:54:13
來源:新華網

講述通州運河畔的育人故事丨北京學校馬小年:從實驗室到講&——一名研究型教師的成長

字體:

  馬小年,女,漢族,出生於1991.8,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2017年8月參加工作,通州區骨幹教師。

……

  一、緣起——求學路上的感悟

  在北大讀博士時,馬小年被外派至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學習。在參與國際學術研討和實驗室工作時,她注意到,與外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這段經歷讓她開始思考“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進而萌生了投身教育工作的念頭。

  科研需要純粹的熱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引導孩子們學會獨立思考、培養科學素養,或許比在研究生階段彌補更為有效?帶着這樣的思考,馬小年決定從實驗室走向講&,將自己的科研經歷轉化為教學資源,為孩子們的成長貢獻一份力量。

  二、破繭——初為人師常思變

  初為人師,馬小年滿懷熱情,但現實的問題接踵而來:班主任工作的瑣碎、備課的壓力、課堂管理的複雜性……這一切都讓她體會到了教師的不易。同時,還有一個更大的考驗擺在她面前:從一名科研工作者轉變為高中生物教師,需要重新適應角色,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

  起初,馬小年急於在課堂上把前沿科技分享給學生。可她很快發現,由於內容超前、晦澀難懂,大部分學生對課件並不感興趣。她意識到,從科研到教學的轉變,需要一些智慧。

  馬小年的博士課題和緩解能源危機有關,如何將這部分內容嵌入日常生物學教學中?經過認真研究,她發現能源危機與高中課標裏對學生“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的要求十分契合。經過反復摸索實踐,在入職第一年,她給高一的孩子們做了題為“探究小球藻生産柴油”的合格考復習課。這次嘗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們對實驗探究表現出濃厚興趣。

  於是馬小年趁熱打鐵,暑假期間帶着幾個學生做起了小球藻的探究實驗。“記得那時候學校新建的生物實驗室還沒完全啟用,我和孩子們在三十多度的實驗室裏忙得汗流浹背,臨時借風扇、隨時拆新設備……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最終獲得了通州區金鵬科技論壇一等獎和創新科技大賽一等獎,這讓我倍受鼓舞。”之後,馬小年又進一步開發這個主題,帶着《脂肪代謝與平衡》的課題參加了“京教杯”展示比賽,獲得了北京市一等獎。”

  時至今日,馬小年已經可以清晰地領會到,教師是創造性的職業,把科研工作者的熱情和創造力融入到教學工作中,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懷有的熱情、對自己的懷疑、對職業的迷茫,都可以轉變為前進道路上的無窮力量。”

 三、傳承——前進路上有燈塔

  作為教育“新人”,馬小年説,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教學、班主任導師們的“傳幫帶”。

  教學師父丁錦鵬老師指導她:“好的教學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思維的引導。”班主任師父李艷霞老師教會她“教育無小事”的道理,“處理學生問題要像做實驗一樣,先觀察現象,再分析原因,最後找到解決方案。”這些經驗讓馬小年明白,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育人的藝術。“如今我仍然是徒弟,同時我也在成為師父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探索: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青藍傳承,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

  四、深耕——三尺講&種星辰

  經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馬小年意識到,優秀教師不能滿足於經驗式教學,而是要成為持續的學習者和研究者。為此,她開始向研究型教師轉型。

  馬小年建立了系統的教學反思機制,每節課後,都會記錄三個問題:學生最投入的是哪個環節?哪個知識點學生掌握得最薄弱?重上這節課需要做哪些改進?這些反思筆記成為她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

  同時,馬小年還嘗試將科研方法引入教學研究。借鑒實驗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對比實驗:在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並分析教學效果。比如在“神經調節”單元,一個班採用傳統講授法,另一個班採用模擬活動探究法,結果發現後者的概念理解深度明顯優於前者。

  提到未來規劃,馬小年説,未來自己會繼續深耕,開發更多基於真實情境的單元教學案例,讓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探索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深度融合;研究建立更科學的評價體系,除了關注知識掌握,更要評估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社會責任意識。

  “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一名稱職的生物教師,既要有科學家的嚴謹求實,又要有教育者的情懷智慧。在這條路上,我將以研究者的姿態探索、以實踐者的精神前行,持續在三尺講&上播種科學的種子,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北京學校供稿 有刪改)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