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為定》| 中國鎮痛周——忍痛,甚至會縮短生存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2 10:16:29
來源:新華網

《醫言為定》| 中國鎮痛周——忍痛,甚至會縮短生存期?!

字體: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疼痛治療科主任劉東穎明確指出,癌痛絕非小事,忍痛帶來的危害遠超想象,甚至可能縮短生存期。癌痛無需忍耐,及時尋求專業治療才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癌痛現狀:普遍卻被忽視的醫療困境

癌症引發的疼痛,幾乎成為腫瘤患者的“標配”。國內外統計數據顯示,近60%在接受抗腫瘤治療的患者會出現疼痛,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其中七成患者未能接受規範化的鎮痛治療。2018年,全國百家醫院癌痛合理用藥調研報告揭示了一個令人痛心的現象:從腫瘤患者出現疼痛到接受疼痛治療,半數患者延誤時間超過一個月。

“咱中國人是真的很能忍痛,尤其是老人。”劉東穎主任感慨道。這種忍耐文化背後,隱藏着對疼痛的認知誤區和對鎮痛治療的恐懼。許多患者認為“先忍忍吧,要不後面沒藥可吃了”,殊不知,這種忍痛行為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

忍痛之害:匪夷所思的連鎖反應

長期忍痛會讓疼痛越來越難治。癌痛一旦進入難治性的階段,治療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大量的研究表明,癌痛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嚴重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並縮短生存期。相比之下,沒有疼痛困擾的患者,抗癌治療效果要好很多。

醫學上有個專業術語叫“痛覺中樞敏化”,簡單來説就是:忍得越久,神經越敏感。在晚期帶瘤生存的患者中,這種現象非常常見。劉東穎主任分享了一個典型案例: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忍痛半年後,發展到穿衣服都覺得像針扎一樣疼。無人觸碰時,他仍感覺鑽心的疼,這種疼痛已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和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疼痛並非總是以典型形式出現。有些人可能感覺手腳麻木或身上發酸發脹,這其實也是疼痛的不典型表現,常見於化療後患者的四肢末梢。這些症狀往往被忽視,但它們同樣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早干預、早受益。

科學治痛:多維度綜合治療策略

面對癌痛,我們無需忍耐,也不必恐慌。現代醫學已發展出多種有效的鎮痛方法,可以幫助患者遠離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根據疼痛程度和性質,醫生會制定個性化的鎮痛方案。從非阿片類鎮痛藥到阿片類鎮痛藥,每種藥物都有其適用場景和劑量調整原則。規範用藥可以有效控制疼痛,同時避免成癮等副作用。

介入治療:對於藥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微創介入治療如射頻熱凝術、神經阻滯術、經皮椎體成形術、靜脈或皮下給藥自控鎮痛術等可以提供更精準的疼痛控制。這些方法直接作用於疼痛源,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同時降低藥物治療的副作用,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心理支持:疼痛不僅影響身體,也影響心理。專業的心理諮詢和支持可以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更好地應對疼痛和治療帶來的挑戰。

康復治療:物理治療、針灸、按摩等康復手段可以輔助緩解疼痛,改善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攜手同行:科學治痛,舒適抗癌

癌痛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患者應樹立正確的疼痛觀念,及時向醫生反饋疼痛情況;家屬應給予患者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戰勝疼痛的信心;醫護人員則應提供專業、規範的疼痛治療服務,確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讓我們一起攜手,科學治痛,舒適抗癌。”劉東穎主任呼籲道。癌痛無需忍耐,科學治療才是硬道理。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腫瘤患者創造一個無痛、舒適的抗癌環境,讓生命的質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糾錯】 【責任編輯: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