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護理學會科技獎一等獎背後的探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率先建立“5A”模式,助力乳腺癌患者告別淋巴水腫困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17:19:14
來源:新華網

中華護理學會科技獎一等獎背後的探索——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率先建立“5A”模式,助力乳腺癌患者告別淋巴水腫困擾

字體:

2025年,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護理團隊《乳腺癌淋巴水腫“5A”防治管理模式構建及應用》項目榮獲中華護理學會科技獎一等獎。這項創新成果針對困擾乳腺癌術後患者的淋巴水腫難題,在全國率先建立“5A”防治管理模式,提供了系統性防治方案。

破題,從臨床痛點出發

“護士,我的胳膊腫得不能動了,該怎麼辦?”這樣的求助,團隊幾乎每天都會遇到。淋巴水腫作為乳腺癌術後常見的慢性併發癥,卻長期缺乏有效的防治體系。一旦發生,病情反復遷延、難以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

一位43歲雙乳癌患者在左乳癌改良根治術後出現了患肢水腫,兩月不見好轉,當被問及居家期間的淋巴水腫自我管理情況時,她&&:“住院時護士講過要注意淋巴水腫,但回家後時間長了就忘了,也不知道出現水腫後該怎麼處理,更不知道去哪兒治療。”這一情況引發了團隊的思考:如何才能有效防治淋巴水腫?

團隊隨即開展流行病學調研,發現乳腺癌術後淋巴水腫管理存在三大核心問題:早期預警監測不完善;高效優化干預策略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們亟待建立科學防治體系!”針對這些臨床痛點,團隊展開了技術攻堅。

在淋巴水腫風險預測時,團隊發現傳統評估方法存在明顯局限:“過去我們主要看手術方式等基礎因素,就像用老地圖找新路。我們應該尋找新路徑來解決這一瓶頸問題。”

為此,團隊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隨訪收集術後2年內1660例乳腺癌患者相關信息,採用LASSO回歸篩選出11個變量:BMI、自我管理行為、清掃淋巴結數量、新輔助化療等。採用6種機器學習算法(LR、RF、CART、ANN、SVM、XGB)開發和驗證淋巴水腫動態風險預測模型,將患者分為低風險(<9.5%)和高風險(≥9.5%),精準識別淋巴水腫高風險人群。

淋巴水腫治療關鍵在於早期發現,通常患者有手麻、脹、痛等主觀感受,但這些症狀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視,一旦腫起來,難以治愈,給患者帶來痛苦的同時,還會增加醫療經濟負擔。

團隊開展了一項乳腺癌淋巴水腫經濟毒性的系統評價,研究顯示,國外該症狀治療每年花費7000~80000元。基於此,團隊將生物電阻抗譜技術與AI算法結合,研發了淋巴水腫智能監測預警工具,明確了健康人群阻抗比平均值+3SD為診斷閾值,實現亞臨床期淋巴水腫動態、智能預警,可將淋巴水腫診斷時機提前4-10個月。2022年,一位術後半年的患者就因手環報警,發現阻抗值異常,及時干預,接受微波理療+手法引流,成功避免了水腫發生。團隊&&:“這些技術突破讓防治窗口大大提前。現在患者不僅能知道會不會水腫,還能預測什麼時候可能水腫,真正實現了防患於未然。”

有了精準的評估和預警,團隊開始嘗試為不同風險程度和臨床分期的患者制定最合適的干預方案。為此,她們開啟了多年的循證醫學研究。團隊基於證據總結和專家共識,提煉出“淋巴水腫分級防治策略”的黃金管理方案,包括低風險、高風險、亞臨床期、1期、2-3期不同時期的針對性防治方案。該研究現已形成《乳腺癌淋巴水腫非藥物干預證據總結》,發表於《中華護理雜誌》。

“科研務必源於臨床患者需求。”這是團隊始終堅持的工作準則。從淋巴水腫防治到症狀管理,從護理技術創新到服務模式優化,團隊始終堅持以循證為基礎、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理念,讓科學研究裏的發現真正變成病床旁的解決方案。

目前,國內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腫的遠期監測及專業支持尚顯不足。為促進淋巴水腫遠期監測高效、便捷、優化的管理流程,以信息技術為依託,開發集預防、篩查、評估、干預、隨訪、教育“六位一體”全病程管理&&。建立由個案管理師、醫生、護士、淋巴水腫治療師、信息工程師等組成的多學科團隊,明確職責分工和管理流程。

根據醫患雙方需求調研結果,進行信息架構和功能布局,開發患者端、醫護端和數據管理端。設置&&三階段功能:1.0階段從患者端入手,提供在線諮詢、預約掛號等服務,優化便捷醫療服務流程;2.0階段注重智能決策輔助工具的使用,實現自我評估、高危預警和風險分級,提高服務效率,有效解決醫療服務的供需矛盾;3.0階段側重於將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防治方案切入到診療流程中,基於風險分級為患者提供精準、個體化干預方案。發揮信息&&優勢,促進醫患多元融合、緊密協同和可持續化發展。

目前&&已推送健康教育內容3600次,科普視頻瀏覽28000余次,解答患者諮詢13000余次,具有良好可用性效果。

從“遷延難治”到“精準施策”,一組數字背後的患者故事

團隊歷時多年攻關,通過大量臨床創新技術和循證研究,構建了“5A”防治管理模式,即精準預測(Accurate prediction)、智能預警(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arning)、有效干預(Advanced technology)、自主管理(Active management)、協同促進(Autonomous promotion),切實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實現了淋巴水腫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高效精準化管理。

一年前,48歲的患者王女士(化名)術後病理提示淋巴結轉移,清掃了淋巴結後,水腫風險評估為高危患者。“團隊為王女士定制的治療方案是穿戴合適的壓力衣,每天兩次上肢運動和隔肌呼吸訓練,每半年利用生物電阻抗技術監測水腫程度。”負責王女士的護士介紹,“另外,還要做好自我管理——參與‘汝康直通車’線上課程,學習患肢保護和手法淋巴引流技術。”這些看似簡單的干預,背後是嚴謹的科研證據。在“5A”管理模式下,如今各項指標已恢復正常。王女士的臂圍差值穩定在0.5cm,讓她重新找回了生活信心。

從個案康復到全國推廣,從技術創新到模式輸出,這條“研以致用”之路,正在改變更多乳腺癌患者的人生軌跡。目前團隊基於“5A”模式已建立“淋巴水腫防治聯盟”,培訓專業醫護人員136名、國際淋巴水腫治療師8名,形成了一張堅實的防治網絡:開設的天津市首家淋巴水腫護理門診,年接診量達1.2萬人次。該模式應用以來,術後2年內淋巴水腫發生率由21.78%降至7.83%,中重度淋巴水腫由3.77%降至0.61%,使每位患者平均節省醫療成本約2萬元。

多學科團隊的養成:碰撞出創新火花

每週,團隊例行開展跨學科研討會,臨床護士與科研人員聚焦乳腺癌淋巴水腫臨床難點問題,在傳統康復護理模式基礎上,跨學科融合,深度交流研討,讓“5A”防治管理模式不斷完善,採用循證研究、系統開發等多種研究方法,構建“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全流程管理體系,形成規範化實施路徑。團隊引入實施性科學方法,分析模式落地的障礙與促進因素,建立評價指標並制定干預方案,推動管理模式在臨床有效實施。

團隊構建了“臨床-科研-教學”的良性循環,近五年來,團隊已舉辦2期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培養碩博13名、進修人員300余名。“每個突破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支由老中青三代組成的團隊,正用專業與熱情,書寫着護理科研的新篇章。

當科技遇上人文,從“治疾病”到“治心病”

在團隊收到的上百封感謝短信中,有這樣一封患者來信:“當護士教我做淋巴引流時,我突然覺得自己不是病人,而是自己的康復治療師。”這是患者對康復的信心,也是科技創新背後,醫護患攜手同行、共戰疾病的生動寫照。

在研發智能監測手環、構建預測模型的同時,團隊秉持全人照護理念,創新性開發“三維心理支持包”,系統性構建患者心理健康支持體系:製作6本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在門診、病房等核心區域投放,將醫學知識轉化為患者看得懂的語言,幫助患者構建“預防-管理-康復”全周期疾病認知框架,為自我健康管理築牢知識根基;開展臂圍測量、手法引流、繃帶包紮等技能培訓,2000餘人次通過20余場實操培訓,掌握了自我護理的“生存技能”;通過患者互助、護士引導的協同模式搭建患者交流互助&&,800人次參與的10余場康復沙龍,構建起了患者互助社群,形成有力的支持網絡,讓患者在交流分享中獲得情感慰藉與康復經驗。

面對患者對傳統康復訓練興趣匱乏、依從性欠佳的現狀,團隊另辟蹊徑,創新健康宣教形式,拍攝的19個趣味教學視頻在社交媒體上收穫6萬次播放,讓專業的康復知識以更易觸及的方式傳遞。“視頻裏的護士就像鄰家姐妹,讓我在笑聲中學會了康復操。”一位患者的反饋道出了這些視頻受歡迎的原因。

這種人文關懷與科技創新的完美融合,是“5A”模式的精髓所在。當智能手環監測着生物電阻抗指標時,護士的暖心問候也同步抵達;當風險模型計算着數據時,患者的心理狀態同樣被納入評估。“5A模式中的每一個‘A’,都包含着對患者身心雙重的關懷。”

 

【糾錯】 【責任編輯: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