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引擎驅動,産業躍遷新程——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0 16:28:26
來源:新華網

數智引擎驅動,産業躍遷新程——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觀察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10日電(徐曼曼)金秋九月,承載着工業記憶的瀋陽中國工業博物館內,激蕩起數智變革的新浪潮。9月5日至8日,以“數啟新章 智造新質”為主題的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在遼寧瀋陽舉行。這場匯聚全球産業力量的盛會,不僅展現了工業互聯網從 “概念落地”到“價值深耕”的進階路徑,更揭示出在AI與工業深度融合下,中國製造業重構生産邏輯、競速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脈絡。

 數智融合,激活産業新動能

  走進大會創新成果展區,科技的魅力撲面而來:機械臂輔助分揀物料、工業機器人快速完成高精度焊接、智能檢測設備捕捉微小故障……這些“會思考、能協作”的智能設備,早已不是工業數字化的“新鮮樣本”,而是AI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耦合的常態化實踐。

  9月5日,在瀋陽舉行的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的展覽區現場,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機器人工程師在調試具身智能操作系統。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展區內,依託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由遼寧遼河實驗室科研團隊研發的工業具身智能控制系統,正在賦能多&不同形態的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執行着不同任務。

  這些機器人之所以能實現如此高效精準的作業,核心在於它們都搭載了沈自所自主研發的工業具身智能控制系統——這個被視作“工業大腦”的核心系統,正驅動着機器人在跨場景協同“智造”領域實現新突破。

  與往年“&& App”唱主角不同,本屆大會上“工業大模型+AI 智能體”成為焦點。一批大模型已從單純的“聊天工具”進化為強大的“工業大腦”,承擔起工藝優化、故障診斷、代碼生成等關鍵任務。例如,鞍鋼集團利用智能模型優化鋼水處理工藝,將生産成本降低15%,廢水排放減少21%。用“人工智能+”輔助生産和決策,企業的良品率、能耗比等指標均有改善。

  廣州市斯睿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賈春英介紹説,“傳統質檢依賴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如今的‘視覺系統+場景AI智能體’,可以做到精準判斷如同‘老師傅’。再比如焊接工序通常耗時長、依賴專業工程師,我們通過‘3D視覺+焊接軌跡智能體’,5分鐘即可自動生成軌跡並執行焊接。還有人工作業的規範性,從前靠員工培訓、靠個人自覺,現在可以讓AI學習標準視頻和文本,生成場景智能體來判斷作業是否規範。”

  從大會展區到企業車間,數智融合的變革力量更為直觀。

  大楊集團圍繞定制生産全流程突破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智能懸挂式高速分揀與存儲系統” 獲中國服裝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採用雙軌設計、單件流水模式,智能裁剪生産線運用國際先進3D投影技術,按CAD版型數據處理系統傳輸的尺寸,實現 “一衣一款”精準切割,相比傳統裁剪節省10%-30% 用料成本。

  科德數控基於龍芯中科服務器的國産化AI&&完成核心搭建,實現DeepSeek-R132B推理模型的本地流暢運行;在加工工藝優化方面,開展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能源等多個行業産品零件的AI應用驗證工作,可顯著縮短加工節拍,提高加工效率與加工精度,同時有效降低刀具損耗。

  這些變化印證着一個趨勢:將人工智能嵌入工業生産,帶來的不只是生産流程“形”的優化,更是産業價值“質”的升級。多位與會嘉賓&&,借助數智化突破增長瓶頸,已成為傳統製造企業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必選項”。

  多管齊下,推動工業互聯成勢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3萬餘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這組沉甸甸的數字,正是工業互聯網將冰冷設備數據轉化為火熱生産力、讓生産要素打破壁壘互聯互通的生動注腳。

  “過去談工業互聯網,多是單一技術‘單點突破’,現在是多技術‘融合賦能’,這是工業互聯網效率提升的關鍵。”多位參展企業負責人達成共識——隨着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無人機、邊緣計算等技術的深度耦合,技術融合已成為推動工業互聯向高效化、智能化升級的核心抓手。

  9月6日在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展覽區展示的工業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技術融合的同時,工業互聯網的場景滲透也在加速。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已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2024年核心産業規模超1.5萬億元。“量”的增長背後,是應用場景從‘生産端’向‘全鏈條’延伸。

  浪潮雲洲工業互聯網總經理龐松濤&&,工業互聯網是“人工智能+”的主要驅動力,“人工智能+新型工業化”加速工業互聯網作為戰略基礎設施的數字産業化,並將定義新型工業化發展新範式。​

  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與場景的雙重驅動,正催生出人形機器人、超大型智算中心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在大會上,多個智算中心項目落地、多個工業軟體創新聯盟、多個項目集中簽約,彰顯出技術與場景雙重驅動下,我國在未來工業核心領域的布局決心。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巨大機遇,地方政府如何做好“引導者”與“服務者”?遼寧拋出解題思路——

  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胡強從五個角度系統性總結了遼寧數智化轉型經驗。

  一是鼓勵關鍵技術創新,讓科研院所擔當“科技尖兵”;二是完善數字基礎設施,超前布局規劃、佔據關鍵點位;三是建設高質量公共數據倉,構建工業專業知識庫;四是支持智能製造發展,由點及面逐步貫通全産業鏈;五是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要既懂行業知識又懂人工智能。

  胡強&&,AI與産業的融合需要理性、冷靜和務實的態度,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求全,應聚焦優勢、夯實基礎。“廣大企業應立足實際、做好自己,專注於提升自身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完成從感知、認知到覺知的逐步進階。”

  中興通訊副總裁王宇建議,轉型要結合自身的生産工藝,找到效率最高的地方逐步迭代,尤其是工業互聯網向工業智能雲的升級,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迭代數據積累、不斷産生價值的過程。

  工作人員在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展覽區進行機器人展示。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放眼全球,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早已不是“單點突破”的零散探索,而是關乎産業未來、經濟格局的戰略布局。

  “人工智能將推動數字世界和實體世界深度融合,以此來助推工業進一步發展。”首次參加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的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創始人皮埃羅・斯加魯菲&&。​

  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為全球工業互聯網發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也為我國製造業“向新”“向智”進階注入了強大動力。在數智引擎的驅動下,産業正邁向躍遷新程,一個更加智能、高效、綠色的工業未來已漸行漸近。

【糾錯】 【責任編輯:向思敏 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