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要吃燙燙的,福氣才會滿滿的”。可大家有沒有想過,滾燙的食物,可能會悄悄“燙”出健康危機,是食管癌的誘發因素之一。食管癌是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的食管癌患者總體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但5年生存率也僅為29.7%。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管癌病例發生在我國,所以如何摘掉“食管癌大國”的帽子,保障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一環。
食管癌的防治並不複雜,它的發生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那哪些因素是食管癌的誘發兇手呢?首先就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吃滾燙的食物。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明確將超過65℃的熱飲列為2A類致癌物。再比如潮汕等地區,滾燙的功夫茶是待客的必備禮儀,“趁熱喝"雖然能品出茶香,但這類過燙的飲品會直接損傷食管黏膜,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新疆和甘肅等地常吃囊和牛肉乾等食物,容易劃破食管粘膜,最終讓癌症這個惡魔有了可乘之機。這些太燙、太硬的食物使食管嬌嫩的黏膜反復進入“損傷-修復-再損傷-再修復”的循環,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哪一次循環會養出突變的癌細胞。喜歡吃腌制食品的朋友也要當心,酸菜、腌菜等腌制食品,以及剩菜會産生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轉化為亞硝胺類物質,具有強致癌性,長期食用會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傷,增加食管癌的發病風險。這也是橫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太行山地區居民食管癌高發的原因。再者就是霉變的食物,尤其是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穀物、堅果、筷子、砧板等發生霉變極易産生黃曲霉毒素,大家都知道黃曲霉毒素作為強致癌物會傷肝,食管其實也一樣會受到毒害。所以注意生活環境,霉變的穀物和食物果斷丟棄,過度的節約也會得不償失,臨床上碰到因為過度節約而産生身體損害的例子着實不少,千萬別做撿樂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吸煙會促使食管正常細胞發生突變,使食管鱗癌的發生率增加3-8倍,重度飲酒可使食管癌發病幾率增加7-50倍。而對於既吸煙又酗酒的“全能型選手”,其食管癌發生的危險性會進一步疊加。此外,牙齒脫落、刷牙頻率低、牙周健康不良等,也是引發食管鱗癌的潛在風險因素。嚴重的牙齒脫落使患食管鱗癌的風險增加1.5倍。這些口腔有害的細菌通過直接侵害以及引起的炎症連鎖反應造成食管損傷。近期有研究報道牙齦卟啉單胞菌——一種牙周炎病原菌,被發現是食管癌的高危致病因素之一。當然,大家擔心的遺傳因素。由國家癌症中心主導的一項大規模人口調查研究,納入中國五大食管癌高發區域的人口數據,包括河北磁縣、河南林州、山東肥城、江蘇揚中和四川鹽亭。隊列研究的結果發現在食管癌家族史中,罹患親屬親疏遠近及個數對食管癌的發生風險由影響:單個一級親屬患食管癌,則本人患食管癌風險高1.65倍;家族中多個一級親屬患食管癌,則本人患食管癌風險高1.93倍(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子女)。這個增加的風險還不至於引起恐慌,但能夠為我們重點人群的篩查提供指導建議。
食管癌就像一個隱匿的殺手,悄無聲息地侵蝕着人們的健康,早期症狀往往不易察覺,很多人在發現的時候已經到晚期,因而具有高死亡率。那哪些症狀給我們早早的敲響警鐘呢?早期食管癌患者會感覺到食管有異物感,感覺像食物殘渣貼附在食管上,吞咽不下,即使不作吞咽動作,也仍有異物存在的感覺。當進食或者飲水時,食管通過緩慢並有滯留感或哽咽感。早期的患者常在咽下食物時,胸骨後有輕微疼痛,這種疼痛可能為燒灼樣痛、針刺樣痛、牽拉摩擦樣痛等。當患者出現吞咽困難、甚至到喝水下咽都有受阻的感覺,或者出現聲音嘶啞等症狀,往往提示食管病變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這個時候一定要及時去去專科門診就醫。而食管癌發生發展到中晚期之前,往往存在長達5~10年的癌前狀態、癌前病變及早期癌階段,這為食管癌篩查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因此,對食管癌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和早診早治,是食管癌防治的重要策略與途徑。那哪些人需要重點關注,及時做食管癌篩呢?國家衞生健康委辦公廳公布的最新食管癌早診早治方案中推薦:
年齡≥45歲,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
(1)居住於食管癌高發地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界定,以2000年中國人口結構為標準的年齡標化發病率>15/10萬)。
(2)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級親屬中有食管癌病史。
(3)熱燙飲食、高鹽飲食、腌制食品、吸煙、重度飲酒等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4)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賁門失弛緩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狹窄等疾病。
(5)有食管的癌前病變診療史。
所以符合上述情況的朋友要記得做早期篩查。檢查方式中最直接有效的就是胃鏡檢查,這樣可以在直視下檢查有無食管的病變,還可以通過染色、取材做病理檢測等方法對可疑的組織進行進一步明確。食管癌高風險人群原則上應每5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合併食管病變的患者則要在專科醫生的具體建議下調整篩查的頻率。
儘管食管癌的整體預後較差,但完全可防可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早診早治。對於早期的食管癌,不一定非要動大刀。有一種叫做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微創治療方法,就像一個給食管黏膜“剝皮”的過程。醫生通過胃鏡,將病變的食管黏膜完整地剝離下來。這種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不用承受大手術的痛苦。這也再次強調了早診早治的重要性。早中期的患者通過微創手術很大比例能做到根治,預後生存良好。(李政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