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足踝部健康是人類站立和運動的根基,然而,全球約有1/4的人群,正在遭受足踝部疾病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痛苦。但由於足部疾病症狀隱匿,很容易被忽視而延誤治療,從而影響生活質量。
國家骨科醫學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足踝外科主任施忠民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足踝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承受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足部與人體的許多器官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足”以影響全身。對足踝關節損傷要秉持“早診早治、精確化診療”原則,精準干預“防小患成大疾”。
國家骨科醫學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施忠民教授
足踝問題非小事 專家提醒:早識別早治療是關鍵
足踝雖僅為人體末端的小關節,卻承載着行走、運動等重要功能,其健康與否直接影響生活質量。施忠民介紹,足踝外科是一個以部位為特色的亞專業,涵蓋範圍廣泛,從先天性的足踝畸形,到後天因創傷、運動損傷或退行性病變引發的各類問題,都屬於其診療範疇。
“在門診中,拇外翻、平足症、高弓足是最為常見的非創傷性疾病,去年我院足踝門診量近10萬人次,這三類疾病常年位列‘十大常見病種’之中。”施忠民説,很多人往往是出現明顯不適後才就醫,此時才知曉自己的“腳痛”“腳型異常”是疾病所致,“尤其在暑假,不少家長因發現孩子步態異常、足型與同齡人不同而帶其就診,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健康信號。”
對於普通人如何早期識別足踝問題,施忠民分享了一些實用方法:首先,可以通過觀察形態來判斷,脫鞋脫襪後讓腳在站立的負重狀態下拍照,從側面觀察足弓是否存在、腳趾是否傾斜;也可用“濕足法”,將腳沾水後踩在幹地板上,平足者的腳印幾乎全覆蓋,高弓足則腳印中間會有明顯斷開;其次要留意身體發出的症狀信號,比如走路久了腳痛、腳踝腫脹、鞋底磨損異常,或是運動後足踝持續不適,都需要提高警惕,“對於兒童來説,若出現內八字、外八字等明顯步態異常,或足型隨生長越發異常,家長應儘早帶孩子到足踝專科檢查。”
隨着對踝關節扭傷損傷的機制和疾病發展認識不斷加強,國際上針對踝關節扭傷等軟組織損傷的保守治療方案也由原來應對急性期處理的“RICE”(休息、冰敷、加壓、抬高)、“PRICE”(保護、休息、冰敷、加壓、抬高)、“POLICE”(保護、適當負重、冰敷、加壓、抬高)等方案,逐漸發展為早期治療結合中長期患者教育的“PEACEandLOVE”(保護、抬高、避免消炎藥、加壓、認知教育、適當負重、樂觀、血液循環暢通、運動訓練)方案。
足踝健康關乎日常活動的舒適度與靈活性,無論是發現足型異常、持續疼痛,還是遭遇急性損傷,及時就醫都是關鍵。施忠民強調,一旦出現問題,尤其是症狀持續或加重時,應儘早到足踝專科接受專業評估,避免小問題拖成慢性病,才能更好地守護足踝健康,保障生活質量。
構建足踝健康科學診療體系,守護“足”夠健康
隨着全民健康意識提升和運動熱潮興起,足踝損傷與疾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從日常扭傷到複雜的骨折、關節炎,患者對診療效果的期待也在不斷提高。
談及當下足踝疾病的特點,施忠民指出,運動相關損傷尤為突出。“現在年輕人‘周末集中鍛煉’成常態,平時缺乏運動,突然參與高強度項目,很容易出現扭傷、韌帶撕裂,甚至骨折。”他強調,預防這類損傷的核心是“量力而行”:運動前充分熱身,有過扭傷史的人需做好防護,出現不適立即停止,運動後也要重視放鬆。對於已有症狀的人群,應先明確問題再運動,避免加重損傷。
施忠民教授實施手術
在治療手段上,足踝外科已從“單純手術”轉向“全程化精準管理”。施忠民介紹,六院足踝外科團隊引入了一系列先進技術與設備,如數字化足底壓力檢測儀能靜態、動態分析足踝受力分佈,幫助判斷平足、高弓足等畸形的根源;關節活動度分析儀可量化關節穩定性,為韌帶損傷診療提供數據支撐;針對康復階段,免重力跑&則能通過調節負重比例,幫助患者安全恢復行走與運動能力。此外,數字化醫療技術也在深度應用,“通過CT數據建模、3D打印等手段,醫生可術前模擬手術方案,提升複雜骨折、畸形矯正的精準度。”施忠民説。
這些技術的落地,依託於團隊首創的“足踝外科一體化診治中心”。“過去患者看完骨科,可能要跑康復科、中醫科,重復掛號、奔波樓層,體驗很差。”施忠民説,中心將診斷、治療、康復功能整合在同一區域,不僅提升了效率,更讓醫生能全程跟蹤康復效果,調整方案,“目前中心年門診量超10萬人次,手術量約6000例,多數患者通過門診治療即可改善,無需手術。”
此外,對於複雜病例而言,多學科協作(MDT)模式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施忠民介紹,人體足踝部位結構繁雜,病症往往並非單一學科所能獨立應對,常常需要多個學科共同參與診治。在實際診療過程中,團隊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與相關學科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開展多方面的協作。通過不同學科的專業優勢互補,不僅能更全面地排查病因、制定診療方案,還能從多個角度為患者提供輔助治療,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多樣化需求。
從預防理念到技術創新,從一體化服務到多學科協作,足踝外科的診療模式正不斷升級。施忠民&&,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數字化應用與學科聯動,讓更多患者在科學診療中實現“足”夠健康,從容應對日常行走與運動挑戰。
聚焦臨床需求,數字技術打造精準診療新範式
當足踝外科醫生面對一位足弓塌陷的患者,不再僅憑肉眼觀察和經驗判斷,而是通過動態壓力檢測儀生成的彩色熱力圖,精準定位受力異常區域時,這背後是科研創新為臨床診療帶來的深刻變革。施忠民主任在談及足踝外科科研進展時,展現了這個領域從基礎研究到技術轉化的蓬勃活力。
他指出,當前足踝外科的科研重點清晰聚焦在臨床最迫切的需求上。由於足踝部包含26塊骨頭、33個關節、100多條韌帶,關節退行性病變與軟骨損傷的防治始終是研究熱點;而肌腱韌帶作為足踝運動的“動力紐帶”,其損傷後的癒合機制與修復技術,也是科研人員深耕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再生醫學與數字醫療的融合應用,正推動着足踝診療向精準化、微創化轉型,成為學科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施忠民團隊的實踐中,數字醫療已形成貫穿“診斷—治療—康復”全流程的應用體系。“數字技術在治療中的應用,更讓複雜手術變得精準可控。”他介紹,團隊已常規運用機器人導航和術中3D打印導板,在拇外翻矯正、關節置換等手術中,將操作誤差控制在毫米級。對於骨骼結構特殊的患者,3D打印的個性化假體能完美貼合骨面,避免傳統假體“削足適履”的尷尬。“每個病人的骨骼結構都獨一無二,數字技術讓我們能真正做到量體裁衣。”施忠民説。
施忠民介紹,團隊聯合研發的手機APP與輕便傳感器,會推送定制化康復方案,患者跟着視頻練習勾腳、踮腳等動作時,傳感器能實時判斷動作是否標準,讓原本需要毅力堅持的訓練,變成可追蹤、可反饋的“數字任務”。施忠民強調,這些技術創新的背後,是足踝疾病數據庫的支撐。“未來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能更精準地預判病情發展,優化治療方案。”
從實驗室裏的機制研究,到臨床中可觸摸的3D模型,足踝外科的科研創新正以看得見的方式,讓每一步行走都更穩健、更安心。
打造足踝外科“中國速度”:人才深耕築基石,讓每一步更穩健
從蹣跚學步到穩健奔跑,足踝的健康關乎每個人的生活質量。作為深耕足踝外科領域近20年的專家,施忠民見證了我國足踝外科從起步到追趕,再到部分領域與國際並跑的發展歷程。在談及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時,他的話語中既有對現狀的清醒認知,也有對未來的殷切期盼。
據了解,我國足踝外科起步於2000年左右。經過多年發展,北上廣等大城市的診療水平已能與國際接軌,但整體來看,學科發展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基層醫院的診療能力仍較薄弱,這也是未來需要着力突破的方向。施忠民感慨道:“當年一批年輕醫生投入這個‘小眾領域’,如今已成為各大地市醫院的中流砥柱,這種代際傳承讓學科發展有了底氣。”
人才是學科發展的根基。在施忠民的推動下,其團隊從最初的3人發展至23人,並探索出“雙向選擇+導師制”的特色培養模式:進修醫生不再分散輪轉,而是固定跟隨一位導師,全程參與查房、門診與手術,在實踐中吸收不同醫生的技術精髓;針對年輕醫生,團隊強調先築牢全科基礎,通過三個亞專業組的輪轉拓寬視野,再結合個人興趣確定深耕方向。科研方面,團隊將機會公平分配給每位年輕醫生,在實踐中篩選出兼具臨床能力與科研潛力的複合型人才。
跨學科融合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施忠民積極鼓勵年輕醫生跨界學習,與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學科建立聯動機制:醫生可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交叉領域,與導師雙向匹配後制定三年發展規劃,期間若發現方向不適還能靈活調整。這種模式讓足踝外科醫生既能深耕本專業,又能吸收其他學科的養分,實現全面發展。
對於年輕醫生,施忠民的建議樸實而深刻:“首先要熱愛這個領域。”足踝外科雖小眾,對技術精度的要求卻極高,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很難堅持;其次要打牢基礎,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通曉相關學科的交叉內容。他以自身經歷為例:正是對足踝外科的執着熱愛,讓他甘願全身心投入這個曾被視為“窄領域”的學科,不斷探索突破。
從追趕國際到部分領跑,人才培養始終是我國足踝外科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施忠民堅信,隨着人才梯隊的持續完善和基層診療能力的逐步提升,足踝外科將為更多人的健康行走保駕護航,讓每一步都走得更穩健、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