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疾病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世界十大被忽視的健康問題,成了困擾全世界10多億人的常見病。脊柱像一座堅固的大橋,連接着人類身體,輸送着生命的能量。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骨科主任陳農教授&&,“脊柱被稱為人體第二生命線,對人體健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陳農教授
審慎精進,20余載持之以恒
1994年,陳農教授把所有的高考志願全部填寫了醫學專業,只因那時候同學們的職業理想一般為醫生或者老師,“我自知口才一般,就索性學醫吧,就這樣讀了醫學專業!”“選擇當骨科醫生可以説是老天幫我選的職業,雖然很辛苦,但非常熱愛。”他這樣描述自己與骨科醫生這一職業的結緣。“我們做醫生,能把病人看好,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這一心理成就感,支撐着他在之後即使面對高壓的工作,仍舊能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去服務病人,為病人祛病除痛。
2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他一直牢記導師董健教授的教誨,“做外科醫生,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內心強大,終身學習”。多年後他在教導自己的學生時,也告誡他們醫學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作為醫生要終身學習新術式、新理念;還要有強健的體魄,一台外科手術動輒四五個小時,強健的體魄是站上手術&的前提;當然“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責任擔當意識更不可或缺,為病人解決問題,才是醫生治病救人的意義。
陳農教授(右)和他的老師董健教授
隨着社會老齡化的加劇,社會對骨科醫生的需求增加。陳農教授於2007年和2011年先後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進修學習脊柱外科,2011年及2013年奔赴馬來西亞古晉、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技大學(OHSU)進修脊柱外科,在創傷骨科和脊柱外科方面刻苦鑽研,積累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曾憑藉《專家解答 腰椎間盤突出症》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第十五屆“銀蛇獎”提名獎,首屆“青浦區青年英才”和青浦區衞生系統第三屆及第四屆學科帶着人,第五屆名醫等榮譽。
陳農教授在活動中(右二)
醫者仁心,守好百姓脊柱健康
醫生這一職業,既是高尚的,也是“高風險”的,但陳農教授&&,“醫生本就是負重前行的一生,同時也是有價值的一生,不能怕。”
去年5月,一位91歲高齡的老人經人介紹找到陳農教授。“這位病人患有腰椎管狹窄,疼痛難忍,最多只能走5米”,他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後,認為具備手術指徵,“但病人高齡,各臟器器官功能下降,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腰椎管中的壓迫物清理掉,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於是徵得其子女同意後,他找到醫院最好的麻醉師團隊,手術僅用1個小時便圓滿完成。術後病人的生活質量大大改善。像這種危難險重的手術陳農教授做了無數&,每天周而復始的工作着,只為患者更好的恢復。
近年來,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在骨科領域被廣泛提及。陳農教授也把這一理念在實際工作中落地實施。他聯合麻醉、護理、營養、心理等多學科團隊(MDT),進一步優化圍術期管理措施,以減少手術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創傷應激,達到快速康復。建立了術前、術中與術後的用藥管理、飲食控制、鎮痛管理、手術流程等一系列規範制度,極大縮短了病人住院時間、縮小了創傷切口、為病人節約了住院費用。
面對未來骨科的發展,陳農教授有着清醒的認知,“微創化、智能化與個體化是未來骨科發展趨勢。”但無論是機器人等高新技術,還是新生物材料的應用,以醫生為主導,以服務病人為宗旨的理念是不變的,借助新科技治病救人是一種福報,“這是醫患雙贏。”
陳農教授在美國OHSU手術中(左一)
從治療到預防,踐行健康中國新模樣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一直以來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理念。從治療走向預防,是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之一。
據2016年中國疾病負擔報告統計,脊椎疾病是國人首要致殘疾病。假如一個年輕人因為脊柱疾病做過手術,很可能會對整個人生規劃産生影響。“做完手術後,一定要注意預防,否則很大概率會再次加重,影響生活質量。”陳農教授&&,因此人人都需具備疾病預防意識,在手術前就把疾病規避掉。
“像脊柱的問題,比如頸椎病和腰間盤突出症等,是生活方式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誘發,80%~90%都可以保守治療。”他&&,有腰間盤突出症狀的患者,在平時生活中要少彎腰、杜絕久坐多站等。
作為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委員和復旦大學科普研究所委員,他在抖音、小紅書、西瓜視頻、微信&&積極開設視頻號進行骨科知識的宣傳與推廣,在健康醫+益科普直播間便創下了2萬多人在線觀看的記錄;參與編寫《細説腰椎退行性疾病》等科普圖書,跨越幾千公里援醫隴川,把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最大程度地輻射百姓。
“門診發現,部分病人出現症狀後對疾病不作任何了解,就直接來醫院就診,而醫生在短暫的面診時間內無法詳細解釋疾病産生的原因、危害等,極易造成醫患溝通不暢。”2021年骨科支部創建“骨舞仁心”為民服務品牌,2023年,“陳農名醫工作室”進駐趙巷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其實早在10多年前,陳農教授就帶領團隊與社區、學校、企業合作開展了100多場各種各樣的骨科知識科普講座。如今每月開設科普講堂作為“骨舞仁心”品牌及名醫工作室的常態化服務活動,讓基層百姓小病不出社區,了解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自我管理。陳農教授&&,做科普的目的就是“讓老百姓知道骨科疾病要以預防為主、是貫穿生命全過程的重要之事。”
陳農教授在科普講座中(左二)
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是《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的主要任務。在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的過程中,陳農教授一直都在不遺餘力地兼顧臨床診療與科普,把人民健康時刻放在心裏。這种醫者仁心的情懷與堅守,也正詮釋了他作為一名好醫生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