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9日電(顧彥)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的脈絡所在,是歷史傳承與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但在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中,不少非遺項目面臨後繼無人、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困境。如何讓非遺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成為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5月16日,高校科研評價創新發展交流會暨新華網“學術中國”助力非遺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新華網、中國傳媒大學、中華商標協會、北京知識産權研究會等高校和機構的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讓知識産權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披上“堅固鎧甲”。
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濤現場致辭。新華網 肖寒攝
新華網數字經濟事業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濤在致辭中&&,自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以來,經多年實踐探索,我國已構建起兼具中國特色、傳統與現代治理相結合的非遺保護體系,為全球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提供了創新性示範。這其中不乏多方力量協同賦能發展,新華網“學術中國”&&就是一次突破性的嘗試。
“新華網‘學術中國’&&充分發揮媒體傳播矩陣優勢,通過版權運營、原創助手等科研工具,整合知識産權、法律、文旅等領域的專家,以學術力量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張濤介紹,“&&上線近一年來,已為近3000家簽約期刊、雜誌提供版權服務,並為近萬名作者提供原創者權益保障。”
中華商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東平現場致辭。新華網 肖寒攝
學術研究和版權保護是非遺傳承的基石,品牌賦能和市場運營則是非遺創新發展的動力。中華商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東平認為,將非遺與現代品牌戰略深度融合,實現非遺賦能品牌、品牌帶動非遺的良性循環,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成功的品牌能夠賦予非遺産品更高的附加值,擴大其市場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注和認可。而非遺的深厚底蘊也為品牌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基因,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北京知識産權研究會副會長劉瑛現場致辭。新華網 肖寒攝
北京知識産權研究會副會長劉瑛&&,要讓非遺在現在社會煥發活力,需要搭建一個産權保護、文化傳承、融合創新與産業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只有將文化傳承與知識産權保護、市場運作和國際傳播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實現非遺由‘搶救’到‘賦能’的華麗轉變。”
她&&,本次活動既是一次學術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也是一次攜手合作、共謀發展的契機。學術中國&&與非遺學術研究的深度融合,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研究的前沿動態和重要成果,更能讓非遺走出學術殿堂、走進大眾視野,實現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如何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為非遺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主旨演講環節,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守護非遺、助力非遺傳承、賦能非遺創新的多樣實踐。
新華網學術中國&&商務負責人周益增介紹“學術中國”&&。新華網 肖寒攝
高校是協同發展的重要陣地,既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也是文化根脈的守護者。新華網學術中國&&商務負責人周益增介紹,新華網“學術中國”為原創工作者提供文獻查重、AIGC檢測、版權運營、原創助手等多項功能及服務,將不斷推進與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攜手,助力高校科研工作提質增效,為非遺學術研究注入新動能。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北京知識産權研究會文化發展專委會主任魏曉陽作主旨演講。新華網 肖寒攝
崑曲婉轉的唱腔、二十四節氣蘊含的農耕智慧、中國剪紙靈動的紋樣…… 這些入選聯合國非遺項目的中華瑰寶,不僅沉澱着深厚的文化價值,更蘊藏着巨大的商業潛力。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北京知識産權研究會文化發展專委會主任魏曉陽&&,非遺作為中華民族獨特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的體現,其保護與傳承需要多方協同合作,應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區塊鏈)保護非遺知識産權,推動非遺創新性轉化與發展,通過在其創意轉化與品牌塑造中,實現非遺保護與品牌經濟發展的雙向賦能。
國家知識産權局商標局原一級巡視員姚坤作主旨演講。新華網 肖寒攝
國家知識産權局商標局原一級巡視員姚坤從知識産權保護的專業視角,科普了品牌與商標、地方特産和地理標誌之間的關係。在他看來,非遺是一種抽象的民族文化符號,想要成為經濟概念中具體的産業,需要構建完善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讓法律成為非遺傳承的堅實後盾。他提出,非遺和地理標誌協同發展,自然稟賦和人文因素合而為一,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已有多地率先展開探索。
每一件非遺都是一部深厚的史書,在不同的時代講述不同的故事。在圓桌論壇環節,兩位非遺傳承人和來自文化、經濟、法律行業的專家,展開了一場思想碰撞。
國家級非遺雕漆技藝傳承人(北京市)馬寧和海淀區非遺剪紙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楊鉞結合自身實踐,分享了非遺技藝如何借助品牌建設和市場運營實現商業價值。華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非遺分會會長常月紅以《王者榮耀》和《黑神話·悟空》中的非遺元素為例,展示了文化賦能經濟、經濟反哺文化的雙輪驅動過程。
最後,法制日報社全面依法治國智庫負責人楊幸芳、北京斐普律師事務所主任朱曉宇再次強調了構建知識産權保護體系的重要性,專利的申請將從法律角度夯實護城河,為産品工藝、商品設計、品牌建設提供保障。物博地理標誌研究院副院長李雍君呼籲盡快&&行業標準,進一步規範商標、地理標誌等元素的運用,盡可能消除非遺市場化發展過程中的阻礙。
從“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到“知行合一”的實踐,中華文明始終流動着創新基因。在科技浪潮席捲全球的新時代,傳統文化亦需要開放合作、守正創新。要將數字化手段、市場化運作和國際化傳播結合起來,才能讓非遺守得住、活起來、傳下去,在數字文明新時代中把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