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從“野蠻生長”走向“生態共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27 10:20:47
來源:證券日報

具身智能從“野蠻生長”走向“生態共建”

字體:

  在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實驗室中,《證券日報》記者看見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工作場景:抓取、掃碼、放置、封箱……在物流生産線邊,一台具身智能機器人完成了從物品處理到包裝封箱的全流程。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産業。”在業內看來,具身智能已成為我國培育未來産業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競合的“關鍵領域”。

  談及具身智能,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鵬近日公開&&:“中國的具身智能在5年到15年之間會出現像新能源汽車一樣巨大的産業,並在全球領先。”

  然而,在這一方興未艾的賽道上,雖然企業數量激增、投資日益活躍,但基礎核心技術突破性專利佔比整體仍待提升。目前,具身智能正從單點突破邁向産業協同,從“野蠻生長”走向“生態共建”,開啟生態化發展新階段。在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引領邁進期,如何避免“重復造輪子”、實現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創新突破,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應用“入局”多産業

  具身智能主要研究如何使智能體具備類似人類的感知、規劃、決策和行為能力。2025年,隨着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具身智能技術迎來了新的突破。

  近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的全球首個通用具身智能&&“慧思開物”,填補了具身智能領域在通用軟體系統方面的空白。搭載“慧思開物”的機器人能夠掌握拿、擰、挑等多項元技能,展現對複雜任務的理解能力以及“靈巧手”的精細化操作。具身智能技術賦予機器感知、思考、行動的能力,將逐漸應用於物流搬運、工業製造、健康養老等多個領域,推動産業加速邁向人機共生的星辰大海。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向《證券日報》記者&&,該&&由AI大模型驅動的“大腦”和數據驅動的“小腦”構成,首次實現單個軟體系統在機械臂、人形機器人等不同構型上的兼容,可以在工業分揀等多場景中實現高精度真機操作,標誌着具身智能技術邁向新高度。

  日前,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把群腦網絡用於機器人執行整條生産線的工業級任務,大批機器人集體“進廠”,結合的就是“慧思開物”的能力。

  不少企業則選擇直接將具身智能機器人開發為“人形”形態。來自北京星動紀元公司(以下簡稱“星動紀元”)的最新款人形機器人於近日一舉打破了電驅人形機器人奔跑速度的世界紀錄。

  這個可以實現奔跑着穿越戈壁、公路、草地的機器人叫作STAR1。星動紀元負責人介紹,它不僅“跑得快”,還可以“抓得穩”,並用筷子完成夾水餃等精細化動作,靈活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機器人正在準備早餐、智能汽車在門口等候……都將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上海清寶引擎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磊告訴記者,“隨着標準和&&打通,具身智能場景將逐步走入現實生活,進入消費級市場。公司機器人已經規模量産及商用。”

  在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園(亦莊)內,《證券日報》記者看到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正在進行奔跑測試。

  另據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究員熊蓉透露,其團隊破解了困擾業界十年的難題,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可以完成0.1毫米級精密裝配作業。這意味着我國在具身智能領域跨入“動態穩定+高精度操作”新階段。

  在智能製造領域,具身智能技術同樣大放異彩。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第二智能製造工廠內,具身智能機器人靈活地穿梭於“魔方”存取&&,快速讀取訂單、精準抓取車身。據統計,引入具身智能技術後,該工廠的生産效率提升超30%。工廠總經理殷亮&&,公司正深化人工智能與製造融合,開闢“製造+服務”新賽道。

  隨着具身智能快速發展,中國造車新老勢力亦紛紛入局。廣汽、北汽、問界等或與機器人頭部企業聯手,或通過投資孵化等方式涉足具身智能領域。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尤崢説,搭載具身智能,未來智能汽車能連接城市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會像人一樣具備“智慧大腦”“靈動五感”“鋼筋鐵骨”“強勁心臟”。

  具身智能的崛起,也正推動自動駕駛從L2級向L4級邁進,並帶動AI算法、操作系統等眾多關鍵技術快速“崛起”。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汪鐳對《證券日報》記者&&:“智能體搭載該技術後,可以自行理解外部世界。自動駕駛、飛行器、工業設備均是具身智能非常好的載體。”

  資本加速涌入

  具身智能産業也在成為投資領域的新寵。據高工産研儲能研究所不完全統計,今年前2個月,國內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共發生27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達到44.5億元。僅兩個月的時間,融資規模已接近2024年全年的總量。

  根據《2025年具身智能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中國在具身智能領域正在積極布局,已有超100家相關企業,融資總額超過百億元。其中,服務機器人、智能製造等細分賽道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華興資本集團投資銀行事業部業務合夥人徐錕認為,具身智能是個高投入、長周期、快迭代的賽道。目前,機器人處於從功能化向智能化發展的起點,表現出面向任務的高泛化性能。一級市場投資機構開始頻繁出手,二級市場投資者也開始關注行業熱點。

  縱觀初創企業特點,業界孵化出的國産具身智能公司迭代和發展速度,遠高於此前機器人本體發展,人才也呈現較強的交叉性。

  此外,全國各地也在快馬加鞭,競相布局具身智能産業。例如,北京發布《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産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圍繞具身大小腦模型等方面突破不少於100項關鍵技術。在人形機器人“組團”進廠“打螺絲”的廣東,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在興建。

  另外,當前已有浙江、山東等十余個省市&&政策,將具身智能作為推動産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隨着具身智能萬億元量級賽道啟航,産業空間“雪球”也在越滾越大。據機構QYResearch預測,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機器人倣真&&市場規模將達到8億美元。“具身智能産業規模將達萬億元級,推動産業從‘數字化’向‘智能化’躍遷。”汪鐳認為。

  不過,資本涌入行業的背後也存在隱憂。北京千訣科技有限公司COO肖海默對《證券日報》記者&&:“具身智能産業熱度較高,目前一級市場存在泡沫化現象,部分頭部本體公司被給予較高的估值和溢價,導致資源閒置。同時,部分資源配置與行業發展階段錯配。”

  全聯並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目前,具身智能細分領域如通用機器人技術尚處於早期階段。資本應更加理性,聚焦具身智能技術的核心突破和商業化落地。”

  避免重復建設

  在這場如火如荼的産業發展中,具身智能的技術突破固然令人振奮,挑戰也一併襲來。從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到産業鏈的協同創新,再到商業模式的探索,具身智能産業正面臨着多重考驗。

  整體來看,目前,具身智能技術已在部分領域實現小規模應用,但大規模商業化仍需時間。例如,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剛開始試點應用。同時,感知、決策、執行等具身智能環節的技術成熟度還待提升。

  另外,部分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成本較高,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安全性評估體系的缺失,一定程度限制智能體大規模普及。

  許多企業在技術研發上亦存在重復投入的現象。天娛數字科技(大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EO賀晗認為,當前由於缺乏算法通用開發&&,多數具身智能企業需要從0到1獨立研發,出現重復研發和資源分散;缺乏通用3D數據&&,高質量數據集稀缺且成本高。同時,現實動態場景複雜,突發因素多,進一步推高成本。

  鋻於此,具身智能的發展還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面對廣闊市場,産業鏈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優勢,選擇適合的細分領域進行深耕,避免一窩蜂地涌入同一市場。企業也應聚焦高端芯片、真機數據採集等具身智能核心技術上的突破,推動統一標準建立,從而減少在技術開發中的重復勞動及投入。

  肖海默建議,産業鏈各環節公司應明確自身定位和優勢,準確定義和區分“大腦”“小腦”“本體”技術邊界和協作標準,避免各公司“重復造輪子”。企業研發應重視聚焦技術發展及應用的跨場景通用性和經濟性,加快構建創新聯合體。

  具身智能,未來已來。在這場技術與産業的變革中,中國正以開放的姿態、創新的精神,迎接具身智能的黃金時代。(記者 賈麗)

【糾錯】 【責任編輯:陳延特 顧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