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國驅動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臨床診療指南(2025版)》(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支修益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潔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趙軍教授擔任執行主席與主持人。會議匯聚了二十余位全國肺癌治療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指南》的正式發布。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曹寶山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陳麥林教授,《中國肺癌雜誌》丁燕主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囡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李曉燕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朱翔教授等二十余位專家參加了《指南》發布會。
會上,大會主席支修益代表主辦方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和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癌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向出席本次發布會的專家學者、參會嘉賓和媒體朋友&&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他&&,“肺癌作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腦轉移問題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點。我們有責任引領肺癌學科發展,助推人才培養,有責任告知患者和家屬坦然面對肺癌腦轉移、科學治療肺癌腦轉移。我們《指南》編寫組專家團隊歷時近一年時間編寫了此部《指南》,它凝聚了幾十位專家的智慧和心血,匯集了國內外肺癌診療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旨在解決肺癌腦轉移患者預後差、診療不規範的難題。希望通過《指南》的編寫和發布,能夠為基層醫療機構腫瘤醫生的規範化診療提供學術指導,助力提升臨床醫生診療水平和肺癌腦轉移患者生存率,推動我國肺癌防治事業高質量發展。”
王潔在致辭中指出,肺癌目前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而驅動基因突變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機會。針對腦轉移這一治療痛點,該指南的制定和發布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將為未來實踐提供規範指導。此外,王潔就指南的後續推廣提出了創新性建議。她強調,應當開髮指南的可視化版本和便攜口袋書,以提升臨床實用性。期待《指南》能夠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真正惠及廣大患者。
在趙軍的主持下,現場的10余位專家一起展開《指南》的卷軸,並在卷軸上簽字並加蓋印章。隨着這一系列啟動儀式的完成,標誌着《指南》的正式權威發布。《中國驅動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臨床診療指南(2025版)》凝聚了眾多專家的智慧,為了表達對參編專家的感謝,支修益為《指南》核心參編專家頒發了證書。
會上,李曉燕對“指南編寫背景及要點介紹”進行匯報。她介紹,《指南》共分為四個章節,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驅動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規範操作,涵蓋病理、診斷、治療和預後等方面的內容。李曉燕指出,NSCLC驅動基因目前可干預的且有腦轉移相關循證的共9個,本指南重點討論針對這些靶點腦轉移灶的靶向治療。
據介紹,本《指南》的最大亮點在於,強調了基於患者獲益為目標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打破了以往單純依賴放療、手術的傳統模式,基於近幾年陸續發表的RCT研究及腦轉移亞組數據,強調了靶向藥物在驅動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中的核心地位。
根據已經發表的較為成熟的數據,《指南》特別關注了第三代EGFR-TKI以及新型ALK-TKI的臨床應用,明確指出對於無症狀的腦轉移患者,可以優先選擇靶向治療,推遲放療或手術。這種“先靶向後局部”的理念,體現了醫學界對腫瘤治療的認知轉變,即從單純控制局部病灶轉向系統性、精準化的治療。據悉,《指南》全文已經線上發表在權威核心期刊《中國肺癌雜誌》上。
會上,支修益、王潔、趙軍、李曉燕聚焦醫學指南質量,討論了好指南的標準、指南內容中Why與What和How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經典藥物和新藥之間進行用藥選擇的權衡。專家們還對腦轉移的關鍵詞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分享了他們對《指南》的寄語,旨在提高《指南》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支修益指出,新指南的發布將為臨床醫生提供更明確的治療路徑,對提升肺癌腦轉移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里程碑意義。展望未來,期待大家繼續努力,做好《指南》推廣工作的同時,不斷探索和創新,以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對肺癌等重大疾病防治的目標。
王潔&&,“我們要像仰望星空一樣擁有遠大的理想,同時腳踏實地地工作,致力於臨床服務。期望隨着這份指南的推廣,能真正把腦轉移治療的規範落實到臨床實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