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作協與陜西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日前先後在陜西和北京舉辦,來自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15個拉美國家的40位青年詩人與37位中國詩人以文學為橋,完成了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詩意對話,不僅在詩歌交流中拉近了心靈距離,更為文明互鑒寫下生動注腳。
詩歌無界:語言之外的精神共鳴
“當我在番石榴樹下聽蜂鳥歌唱的時候,能否像英國詩人在橡樹下聽雲雀歌唱,像中國詩人在棗樹下聽喜鵲歌唱那般,深有感觸、情感共通?”巴西詩人裏卡多·多梅內克在詩歌學術對話會上拋出的疑問,最終在交流中找到了答案。
詩歌的本質是人類精神的共同語言,無關地域與語種。
在這場詩會中,從意象選擇到創作理念,從繼承傳統到時代創新,詩歌無國界的主題被層層印證。跨文化的共鳴,化解了語言隔閡。
墨西哥詩人曼努埃爾·貝塞拉以月亮為例,指出儘管語言、文化或國度不同,但全人類共享着對同一輪明月的情感共鳴。
智利詩人維多利亞·拉米雷斯·曼西莉亞將中國和智利的詩歌比作“相隔萬里卻遙相呼應的兩條河流,都有着強烈的現實關懷,記錄下人與自然之間細膩而深沉的對話”。
詩會期間,中拉詩人們分享自己關於詩歌創作的心得。新華社記者余俊傑 攝
“儘管我們説着不同的語言,卻共享着‘我們是誰?去向何方?’的終極追問,從地域性成為世界性,一個民族的心聲也能成為世界的回聲。”秘魯詩人尼爾頓·桑蒂亞哥認為,詩歌像“一棵帶着根係旅行的樹”,把地域性通過共通的人類追問昇華為世界性。
對詩歌精神內核的共同堅守,讓不同文明的創作理念實現了深度交融。
在主題對談中,詩人們圍繞人工智能對創作的影響、網絡傳播的新可能等話題展開交流。
玻利維亞詩人傑西卡·弗羅伊登塔爾介紹説,玻利維亞詩人在社交網絡上發表作品,將詩句碎片化成圖像、表情包或視頻詩流通,與其他國家的詩人對話交流,“詩歌的聲音同時棲居於多個疆域與多種語言之中。”
“在高速發展的數字信息時代,詩歌可以作為記憶的錨點,保存每個人心中的柔軟與堅強。”在薩爾瓦多詩人諾拉·門德斯看來,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詩歌在情感體驗、社會關懷等方面的價值得到了拓展。
情感共通:詩意中的人類共情密碼
“詩歌不是向我們灌輸觀點,而是向我們提出問題,提出一個會引發所有人思考的終極問題。”烏拉圭詩人奧拉西奧·卡瓦洛&&,希望更多的讀者走進詩歌的世界,觸摸不同國家詩歌共同的精神內核。
此次詩會中,從歷史記憶到生命體驗,中外詩人們在詩意的表達中解碼跨越文明的共情密碼。對歷史的敬畏與記憶的守護,構成了中拉詩人最深沉的情感共鳴。
玻利維亞詩人本傑明·查韋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展廳中徜徉,感慨中國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他&&從文物中看到了中外文明交流的痕跡,“詩歌是文明交流的橋梁,可以幫助我們從情感的角度接近彼此。”
巴拿馬詩人哈維爾·阿爾瓦拉多説:“詩歌猶如一面旗幟,飄揚在文化與民族情感的蒼穹。”
“在拉美,馬爾克斯筆下的時間是緩慢流淌的;而在三秦大地上,俯仰間便能觸摸到千年光陰。”中國詩人子非認為,這種對時間的共同感知,讓不同文明的歷史記憶在詩歌中相遇。
在西安參訪期間,拉美詩人上&朗誦自己創作的詩歌。新華社記者余俊傑 攝
生活細節的詩意轉化,讓中拉詩人的情感共鳴有了最鮮活的載體。
步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時光仿佛倒流回千年前的大唐街市。詩人們一襲唐裝,廣袖輕揚,儼然成了穿行於盛世的旅人。薩爾瓦多作家勞裏·克裏斯蒂娜·加西亞·杜埃尼亞斯沉醉其中,她説:“中國的唐詩與拉美的詩歌,向來不吝讚美自然。山川、人文,皆是我們創作中重要的元素。詩歌讓我們跨越語言,緊緊凝聚在一起。”中國詩人徐行則以“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心境,道出“美必須慢下來才能看見”的生活感悟。
文明互鑒:從詩意相遇到民心相通
“中國與拉美雖相隔萬里,但在文化上、情感上,我們是相通的。”中國作協主席張宏森在開幕式上的致辭,既是對中拉文明交流傳統的總結,也為這場詩會的意義作出注解。
從文化探訪到文學對話,詩人們的每一次互動都在推動中拉文明互鑒走向深入,讓詩意的紐帶轉化為連結民心的橋梁。
多位拉美詩人&&,來中國之前,對中國的認知停留在書本與傳説中。烏拉圭詩人奧拉西奧·卡瓦洛癡迷中華文化,“一直想親身體會‘莊周夢蝶’的意境”。
“誰能不被這五千多年文明的豐富多彩所吸引?”玻利維亞詩人本傑明·查韋斯説,他曾想象指尖輕撫絲綢時的喜悅,或在精緻的紙張上嘗試寫下幾筆別致的書法。現在,他有幸來到中國,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圖為詩會期間,拉美詩人們參訪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作協供圖)
中拉文學有着悠久的交流傳統,此次詩會成為這一傳統的延續與昇華。
“來到中國,我們通過詩歌有了更加深入的心靈交流。”古巴詩人吉賽爾·露西亞·納瓦羅説,古巴和中國有着長久的情誼,在詩歌領域,不少中國知名詩人的詩歌傳入古巴,對古巴文學産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很多古巴詩人的作品也被翻譯到中國來。
中國詩人對拉美文學同樣有着深刻的解讀。例如,博爾赫斯《長城和書》中有關時間與記憶的探討,與中國古典詩歌的哲思異曲同工;而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深遠影響,更是廣受認同。這種跨越時空的雙向滋養,成為中拉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縮影。
短短數日的詩會中,中拉詩人們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在共鳴中締結情誼。這場國際青春詩會所編織的情感紐帶,必將超越時空,持續激蕩出新的文明迴響,為中拉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不竭的文化力量。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余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