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丨75歲國寶守護者-新華網
新華網 > 文化 > 正文
2023 05/29 09:52:38
來源:新華網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海丨75歲國寶守護者

字體: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觀看石窟裏的壁畫時,一幅金色的佛像壁畫映在他的眼鏡上。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拄着柺棍在石窟間行走。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自己守護的石窟外吃午飯。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仁增旺扎老人居住的東嘎村皮央組就在石窟群所在的小山腳下(5月26日攝)。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5月26日拍攝的皮央石窟壁畫局部。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pagebreak

  皮央石窟一角(5月26日攝)。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pagebreak

  仁增旺扎老人給游客講解壁畫(5月26日攝)。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pagebreak

  仁增旺扎老人巡查各個石窟,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5月26日攝)。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pagebreak

  小兒媳在給老人送午飯,游客多的時候老人都是在石窟旁的空地上解決午飯(5月26日攝)。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pagebreak

  仁增旺扎老人給游客講解壁畫(5月26日攝)。

  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就在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東嘎村仁增旺扎老人的家旁邊。老人拄着柺棍,沿着陡峭的&階,顫顫巍巍、一步一步,400多級&階,用時近30分鐘。

  皮央石窟群與兩公里外的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一起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在千年的歲月裏,它們經歷過古格王朝的盛衰,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於世外,靜靜地藏於札達地質公園層層疊疊的土林之中。與同時期而且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遺址相比,它們少為人知。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講山上這些洞窟是歷史文物,十分寶貴,所以一直想為它們做點什麼。”75歲的仁增旺扎老人説。2002年,為了加強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札達縣文保部門開始在當地群眾中聘用文保員,仁增旺扎成為村裏的首批成員之一,並堅持至今,已有20多年。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的發現,頗具傳奇色彩: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隊來到札達,在一位牧羊女的帶領下,幾位考古學者爬上佈滿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頂,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塵封的佛教藝術世界。

  皮央的石窟分佈在山體的前山和後山,實際調查統計的數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洞窟早已塌毀,沒有統計在內。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發現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考古專業人員先後多次對遺址進行維修保護和調查發掘。2013年經國務院核定,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這裡的寶貝!”仁增旺扎老人帶着記者來到了一處洞窟。洞窟不大,墻壁上全是壁畫:有異域人物、圖案和造型,還有獅子、孔雀、大象等動物畫像,壁畫構圖嚴謹、造型獨特、形象逼真。

  “這些壁畫是1300年前的,還有一個洞窟裏的壁畫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向記者介紹説,“你們看這些壁畫的顏色多麼鮮艷,一千多年都不會掉,因為它的顏料都來自礦石。”老人説,游客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壁畫都非常高興,有的還會激動得哭起來,都是因為有我們的守護,才能讓人們看到如此美麗的藝術品。

  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現有3名文保員專門負責日常維護。游客參觀時,老人在打開洞窟為游客講解的同時,會提醒游客不要觸碰壁畫和文物。參觀完一個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門鎖上,再帶游客走向下一個洞窟。除了免費講解,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幾趟,負責打掃衞生,檢查古建築及洞窟是否有滲水、坍塌等險情。這麼多年下來,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佈山體四週的近千個洞窟,還自學了普通話和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但是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鐘,現在則要半個小時。特別是去年一場大病讓他得了中風,到現在説話都有些含糊。

  “村裏的老人都笑我,説你跟我們聊聊天,曬曬太陽不好嗎,每天爬上爬下幹什麼!”仁增旺扎老人對記者説,“這些壁畫、洞窟,代表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要我身體允許,能幹幾年就幹幾年,繼續把文物保護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會受益。”説到這裡,老人笑了起來。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