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打開AI軟體,詢問“哪個品牌的掃地機器人性價比最高”“生成一個旅游攻略”……大概率會默認得到的是基於全網數據的客觀分析與中立推薦,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你看到的推薦或許並非算法自然篩選的結果,而是商家付費定制的定向廣告。記者調查發現,一種名為“GEO推廣”的新型內容營銷服務正借助生成式AI平台快速興起。
GEO推廣,即生成式引擎優化,其核心邏輯在於通過優化內容策略,讓AI“認可”並進行推薦,實現認知植入。這種新型營銷方式依託生成式AI平台,將商家信息巧妙融入AI生成的答案中,使原本應保持中立性的AI回答變成了隱形的廣告載體。
GEO推廣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一些企業或服務商通過分析用戶搜索習慣和AI平台特性,創作大量問答式、指南式、盤點式的圖文內容,圍繞特定詞條及品牌資料進行批量生成。這些內容隨後被發布到AI模型日常搜索的高權重平台,如新聞客戶端、排名網站等。當用戶向AI詢問相關問題時,經過GEO優化的品牌信息便可能被AI答案採納並推薦,從而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廣告植入。
目前,GEO推廣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條。從內容創作到投放執行,再到效果監測與優化,服務商提供體系化的推廣解決方案。一些服務商甚至宣稱,只需數千元就能讓品牌信息在AI問答中佔據優先展示位,實現“低成本、高曝光”的營銷效果。
需警惕的是,GEO推廣的氾濫背後隱藏着不容忽視的法律風險。《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明確,互聯網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但GEO推廣往往將廣告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AI生成的答案中,未明確標注“廣告”或“推廣”字樣,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如果服務商通過技術手段釋放虛假不實信息,人為干預AI推薦結果,對用戶形成了欺騙誤導,則構成虛假宣傳。同時,隱蔽的AI廣告推廣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真實信息告知義務,會干擾消費者對AI答案的判斷和選擇。
用戶選擇AI助手,是相信它能提供相對客觀的信息。當這種信任被商業信息“暗算”,受損的不僅是用戶權益,更是整個AI行業的公信力。
所以,將GEO推廣納入治理有其必要性。市場監管等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將GEO推廣納入互聯網廣告管理範疇,制定明確的AI廣告標識規範,強制標注商業內容尤其是付費推廣內容屬性,醒目區分廣告答案與自然答案。考慮到AI生成內容的特殊性,還需制定專門的AI廣告識別標準,給監管治理、企業自律和用戶監督提供明確依據。
AI平台應主動承擔信息甄別責任,避免技術淪為商業操控的工具。通過優化算法模型,提高對廣告內容的識別能力,及時屏蔽違規推廣信息;公開商業推廣算法基礎邏輯(非技術秘密部分),接受監管審計,防止算法被濫用;設置用戶關閉個性化推薦選項,保障用戶的控制權。同時,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協作,共享信息。對於廣告投放者而言,誠信經營、合法推廣是基本準則。
對AI答案中植入的隱形廣告,須給出明確的“治理答案”。這既是維護消費者權益、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的需要,也是推動AI技術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杜蒿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