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廣電總局就推動微短劇繁榮發展和規範管理方面進行解答並介紹正在制定的《微短劇管理辦法》,為微短劇良性發展提供保障。近年來,微短劇行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劇情“雷人”、“霸總”橫行等現象,産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微短劇要想從“電子榨菜”轉型為“文化正餐”,精品化創作是必由之路。
微短劇在野蠻生長階段,主要依靠流量投放觸達目標用戶,實現高覆蓋和高熱度。早期微短劇行業用大量資金購買流量,導致投入創作的資金捉襟見肘,許多作品熱度高卻品質低。“投流”帶來的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隨着短劇&&的崛起,作品投放、題材規劃、內容分發、用戶觸達等方面有了更加成熟規範、更符合市場秩序的行業生態。“投流”已不是微短劇發展的硬通貨,“引流”才是微短劇良性發展的硬道理。微短劇創作要從流量邏輯走向價值邏輯,把流量狂歡轉化為價值引領;要從算法邏輯走向藝術邏輯,摸索微短劇創作的藝術規律,不能讓算法思維裹挾藝術思維。
微短劇在野蠻生長階段,市場躁動、産量暴增,産業規模迅速擴大。然而,批量化生産、流水線製作的版圖擴張並不意味着能夠收穫經濟效益。實際上,許多“走量”的作品由於粗製濫造、內容低劣被迫下架,投資者的經濟損失無法挽回。精品化創作意味着要實現從“走量”到“走心”的躍升。須知,一百部平庸之作都不如一部走心之作能夠讓觀眾唸唸不忘。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成功就是因為它是一部能夠走進觀眾心裏,産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作品。在微短劇賦能千行百業、展現千姿百態、聯通千家萬戶的創作實踐中要提質減量,讓釋放情緒、聯通情感,進而表達情懷的走心之作成為主旋律。
微短劇要能夠擊中觀眾的痛點和情緒點,這是微短劇創作的底層邏輯。但是如果故事一味沉浸在一夜暴富、一招制敵、一鳴驚人的“爽感”情境中,失去基本的生活邏輯和價值判斷,讓故事失真、情緒失衡、價值失序,最終就會被“爽感”反噬。須知,“爽感”是微短劇創作的來時路,質感才是贏得觀眾的回頭率。像《家裏家外》《獅城山海》等劇能夠讓觀眾二刷甚至三刷,得益於作品質感的精益求精。微短劇的精品化創作,要提升時代質感,讓時代精神、人間煙火、奮鬥故事可觸可感,用小切口表現大時代;提升光影質感,要在視聽呈現層面精心設計鏡頭語言、營造年代氛圍、雕琢人物形象,提升畫面的審美水平;提升戲劇質感,理順強情節的邏輯性、快節奏的必要性和高反轉的合理性,遠離“雷人”橋段。
當“霸總”“戰神”“戀愛腦”滿天飛時,微短劇陷入“千劇一面”的怪圈。微短劇的精品化創作要拒絕複製粘貼,打造具有獨特性的故事內容。像是《家裏家外》的川味土話、《獅城山海》的嶺南風韻都給故事打上了鮮明的風格烙印。內容的獨特性,不只是創意的個性化,更是文化的自覺性,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有的精神標識融入作品。産業園區的同質化同樣值得警惕。全國許多地方&&鼓勵微短劇産業園區建設的政策,打造多功能、一站式的産業鏈條,這原本是好事。但是切不可腦子一熱就盲目上馬,否則易導致産業園區過剩等問題。各地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避免産業園區的同質化,提高産業園區供給側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特色化、差異化、垂直化的産業園區。比如,打造專注於科幻、功夫、歷史、非遺等題材的特色園區,形成品牌效應和集群效應,助力産業升級。
總之,作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業態,微短劇的精品化創作不是理想主義,而是行業發展的基本標準,要從引流力、走心力、質感力、獨特性等四個方面深耕細作,實現微短劇行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楊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