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出現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牽動着社會各界。在23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教育部將緊抓不放、持續用力,壓實各方責任,堅決守護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
校園餐關乎學生的身體健康,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採用食堂供餐的中小學校16.73萬所,佔比約七成,“舌尖上的安全”不容有失。近年來,包括教育部門在內的治理主體周密部署抓落實,通過開展中小學校園餐的專項整治、制定校園食品安全指引、組織從業人員全覆蓋培訓等舉措,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同時也要看到,校園餐具有供餐體量巨大、用餐群體敏感、經營形式多樣、責任主體多元、社會關注程度高等特點,治理難度相對較大,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嚴守“入口關”是前提。食材缺斤少兩、食材以次充好、使用過期食材……梳理近年被曝光的校園餐事件,在食材上動手腳的典型案例並不少見。一系列違法違規行為的背後,終逃不過“貪心”二字:視學生餐費為“唐僧肉”,把黑手伸向盤中餐。此次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特別強調“嚴格規範食材的採購、驗收等關鍵環節”,可謂於源頭處精準打擊,效果值得期待。
把牢“過程關”是重點。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擔憂:校園餐的製作環境是否清潔衞生、從業人員是否專業負責……為打消這些疑慮,更好實現對供餐企業的監督,各地不斷涌現一些好做法。比如,給校園食品安全插上“數字翅膀”,全國中小學食堂大力推進校園餐“明廚亮灶”工程,通過“互聯網+透明廚房”模式實現校園食品安全智慧監管,其覆蓋率已經達到98.5%。
緊盯“出口關”是緊要。有媒體在近日的調查中發現,校園餐風險點主要集中在校長陪餐制形同虛設等學校主體責任缺位,以及多方監管可能出現“縫隙”等。基於此,務必補短板,織密織緊校園食品安全防護網。比如,建立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全面落實責任督學每月進校檢查、校長教師每日陪餐制度,形成學校自查、家長監督、部門聯查的共治格局。再比如,將校園餐監管成效納入相關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設置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率、學生家長滿意度等考核指標,強化監管責任落地。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呵護他們的健康成長責無旁貸。將食材環節的警鐘“敲起來”,把製作環節的條件“亮出來”,使售賣環節的監管更加“硬起來”,環環相扣為校園餐構築起“防火墻”,才能真正讓學生舒心、家長安心、社會放心。 (靜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