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工業遺産融入現代生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5 08:47:29
來源:光明日報

讓工業遺産融入現代生活

字體: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通知,組織開展工業文化資源摸底調查,建立全國數據庫並實行動態管理,系統掌握工業遺産、工業主題展覽展示場館、工業旅游目的地、工業版本、工業文化資源集聚區等5類資源家底。摸底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把散落在廠區與檔案裏的工藝與故事重新“點亮”,讓工業文化遺産在當代生活中“活起來”。這也是工業文化由碎片化登記走向體系化管理、由名錄統計走向常態化供給的關鍵一步。

  把老廠房的燈再次“點亮”,關鍵是實現歷史價值的回歸。工業遺産記錄着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技術迭代與産業發展歷史,承載着社會分工、勞動組織、産業文化等“制度性記憶”。工業文化不是“過去式”,它能提供場景、鏈結人群,轉化為創新生態和産業動能。比如通過活化工業遺産,可以把抽象的標準、流程、協作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公共教育資源,助力培育工匠精神與規則意識。“點亮”老廠房的燈,方能照見中國工業化的初心與使命,映現幾代産業工人和企業家的創業精神,看清一路走來的成敗得失與經驗教訓,走穩當下、校準方向、把握未來。

  “點亮”,不是簡單復古,而是活化利用,把名錄裏的記憶轉化為看得見、用得上的公共供給。怎麼去“點亮”?與其把老廠房當“展品”,不如完成3個轉向:從遺産到資源,把一次性展陳變為可持續供給;從項目到機制,把單點改造變為規則化運營;從記憶到創新,把懷舊敘事變為知識生産與産業賦能。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的工業化譜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篇章。雖然是一座年輕城市,但深圳擁有許多承載時代記憶的工業遺存。近年來,這些工業遺産由“塵封的記憶”一步步成為被激活的文化基因。比如,羅湖金啤坊由金威啤酒廠舊址再生,形成“拆除重建+綜合整治”的複合更新模式;南山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保留梁柱、窗格、墻體與紅磚肌理,堅持“修舊如舊、內容常新”;蛇口價值工廠在保留空廊、筒倉、鋼構的前提下,實行分區分時與清晰動線管理,通過社會協商守住原真性;福田深圳市工業展覽館以“固定時段+固定腳本+專題迭代”方式梳理深圳工業脈絡與質量文化,成為“深圳製造”的實體化編年史與公眾學習&&。

  放眼全國,北京首鋼園實現從“火”到“冰”、從鋼鐵巨人到城市復興新地標的綠色轉型,上海楊浦濱江完成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華麗轉變,都是敬畏歷史、善待遺産的成功範例。這些項目將歷史保護、生態修復、文化體驗、休閒娛樂、産業創新等多種功能有機融合,實現了工業風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為如何傳承與發揚工業文化提供了重要啟示。

  工業文化,正以創新的方式持續“生産”價值。老廠房的燈再次亮起,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實踐照亮了工業遺産活化的路徑——讓工業文化資源融入現代城市生活,成為新的文化景觀、經濟引擎和創新土壤。實踐證明,老廠房要“用起來”,關鍵要建立健全4個機制。一是讓空間自己説話,保留特色元素;二是圍繞一條工藝線、一件返工樣件,把“為什麼這樣做才對”講透徹;三是讓更多人進得來、願再來,通過常態導覽與活動策劃沉澱穩定客流,為社會提供充足的公共供給;四是把規則前置,對仍在運行或涉敏區域實行分區分時、限流預約管理。四者合力,方能實現可持續的“以用促保”。

  全國工業文化資源摸底調查將幫助我們更好地傳承工業文明、弘揚工業精神。那些曾經創造工業奇蹟的老廠房,正以新的形式延續使命,講述中國工業化故事,照亮新型工業化未來。 (江梓豪)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