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13日《法治日報》報道,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的一場汽車改裝博覽會現場,一輛改裝後的汽車從博覽中心門前以近90公里的時速“炸街”而過,當時路面因降雨較濕滑,車輛很快失去了控制,開始瘋狂旋轉。在眾人驚恐的目光和驚呼聲中,車子徑直撞向路邊護欄,巨大的衝擊力使車輛嚴重受損,零件四處飛散,現場一片狼藉。相關視頻被發到網上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近日,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審結這起案件,依法判決被告人顧某某犯危險駕駛罪,拘役4個月,緩刑4個月,並處罰金5000元。
這不僅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事故,更折射出駕車“炸街”行為對公共安全的嚴重威脅。駕車“炸街”將公共道路當成“炫技場”,其危害從來不是“噪音擾民”那麼簡單——超速行駛、非法改裝、危險操作,每個環節都可能引發車毀人亡的悲劇。這起案件中,駕駛人明知路面濕滑仍關閉安全系統、超速兩倍以上,主觀上帶着炫技逞能的心態,客觀上造成多車受損、人員受傷,其對公共安全的漠視遠超一般交通違法,已構成了刑事犯罪。
長期以來,駕車“炸街”治理面臨查處難、處罰輕的困境。一些駕駛者認為,最多不過是罰款扣分,於是肆無忌憚地在深夜或人流密集區炫車技、比轟鳴。
此番判決打破了“單人駕車不算追逐競駛”的認知誤區,明確“主觀炫技+客觀危險”即可構成危險駕駛罪,這一認定為同類案件的處理提供了重要標尺,讓駕車“炸街”者再無僥倖可言。當“炸街”不再是“小打小鬧”,而可能面臨牢獄之災,那些追求刺激的駕駛者才會真正掂量代價。正如案件審判長所言,判斷是否構成犯罪,關鍵看是否“對公共安全造成實質性損害或有侵害的現實可能性”。這種以“公共安全”為核心的司法考量,精準擊中了“炸街”行為的危害本質。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個案之外,治理“炸街”還需形成“執法—司法—普法”的閉環。一方面,交管部門應加強對非法改裝車輛的源頭管控,通過技術手段精準識別“炸街”行為,讓違法者無處遁形;另一方面,司法機關需持續通過典型案例釋放“零容忍”信號,讓“危險駕駛必受嚴懲”成為社會共識。
從“噪音擾民”到“刑事追責”,蘇州這起案件的價值,不僅在於對單個行為人的懲處,更在於向公眾清晰厘清“合法與違法”“違規與犯罪”的邊界,本質上是對公共安全的堅決捍衛。馬路不是賽道,炫技等於玩命,當法律成為治理“炸街”的“王炸”,當司法判決劃出不可逾越的紅線,“炸街”的轟鳴聲才有望早日消失在法治的晴空下,還公眾以安寧,還道路以安全。 (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