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組織起草了《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和入網食品銷售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8月12日新華社)
當“手機點一點,美食送上門”成為越來越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食品交易的安全問題也日益牽動人心。網絡食品交易作為新興業態,其交易主體多、鏈條長,安全監管難度大,《徵求意見稿》既瞄準民生痛點,為網絡食品安全築起防火墻;又抓住監管重點,壓實了&&企業和入網銷售企業的責任。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監管中至關重要,作為連接商家與消費者的樞紐,既是規則制定者,也是秩序維護者,更是第一道“守門人”。管住了&&,就相當於管住了網絡食品安全的總閘門。
現實中,因為責任界定模糊不清,有的&&對入駐商家資質審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三無”店舖混跡其中;有的對商家公示信息不加辨別,讓無真實地址的“幽靈外賣”大行其道;有的對消費者投訴敷衍塞責,在管理監督上不作為……這些亂象背後,是&&責任意識的缺失。《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要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等管理人員,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機制,定期核驗商家資質,及時處置食品安全問題……這些舉措從各個維度強化&&責任,倒逼&&主動擔責,有利於更好地防範網絡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壓實&&責任,絕不是給企業添負擔,而是為行業發展築根基。不可否認,嚴格的管理或許會增加&&運營成本,但換個角度看,一個規範有序的&&更值得消費者依賴。3月1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5年度“共築滿意消費”消費維權年主題調查報告指出,公眾不太放心的消費類別中,食品類和直播營銷類服務分列商品和服務類榜首。這個調查結果充分反映了公眾的擔心,也提醒相關方,治理網絡食品交易亂象刻不容緩。消費者選擇網絡訂餐或網購食品,圖的就是便捷。若在便捷之外還有質量保障——&&能通過嚴格審核篩選出優質商家,通過透明公開讓食品來源可追溯,通過快速響應解決消費糾紛,自然就會贏得口碑和流量。反之,若&&只顧短期利益縱容問題商家,最終受損的必將是整個行業。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徵求意見稿》目前處於公開徵求意見階段,這也是一個凝聚共識、完善細節的過程。比如,如何界定食品安全員有“相應能力”?“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記錄如何確保真實有效?對履責不力的&&,除了罰款是否還應建立更嚴厲的市場退出機制?這些都需要在後續立法中進一步細化。同時,隨着包括AI在內的新技術不斷涌現,&&經濟會不斷産生當前監管沒有覆蓋的新模式、新問題、新情況,因此,監管方式也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食品安全大於天,網絡食品交易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商家、監管部門和消費者的共同參與,但&&最為關鍵。只有把&&的責任壓實了,把管理的鏈條扣緊了,網絡食品安全這桌“民生大餐”才能吃得放心、安心。 (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