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基於城市發展形勢變化做出“兩個轉向”重大判斷,以“七個着力”部署城市工作重點任務,明確提出“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可以預見,中國城市將越來越有特色,為人們留下鄉愁記憶。
在城鎮化快速增長期,我國城市建設一度陷入“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的“怪圈”:一些地級市動輒規劃建設新城新區,出現大量如“複製粘貼”一般的摩天大樓、商業綜合體,以及過度商業化、同質化的古城鎮……作家馮驥才曾感慨,“我們把城市基本變成一個樣子,只用了20年,這是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悲劇”。
細數這場城市“特色危機”的背後,既有貪大求全、“政績衝動”的結果,也有崇洋媚外、照抄西方的思維,甚至出現“拆真建假”的鬧劇。
例如,為追求視覺衝擊力和土地利用率,爭相建設玻璃幕墻高樓、“方盒子”式住宅,催生“水泥森林”;英國倫敦眼、巴黎凱旋門等與地方毫無關聯的“國際符號”被生硬植入;在熱度高漲的古鎮建設潮中,不少“抄作業”式的倣古街區拔地而起,“青石板路、飛檐翹角、紅燈籠高挂”成了統一“公式”……
“千城一面”,究其根源是城市建設理念産生了偏差。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忽視了深入調研、挖掘本地歷史文脈、人文特色和市民訴求,簡單地將現代化城市建設等同於“高、大、新、奇”。
可喜的是,不少城市已開始探索破局之路。例如,北京注重歷史文脈保護與現代功能融合,嚴格推進老城保護,推進重點文物騰退,再現古都風韻;上海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有機融合,塑造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蘇州在老城更新中嚴控建築高度,保留“小橋流水”的江南肌理;景德鎮依託陶瓷遺産名片,通過保護老廠區、打造文創集市等,讓千年窯火煥發新生……
破除“千城一面”,需恪守“人民城市”理念。各級領導幹部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克服浮躁心態,不能僅盯着GDP增幅與大項目數量,要探尋內涵式城市發展路徑。主動邀請市民深度參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廣泛徵詢民意,實現科學決策。
破除“千城一面”,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規劃建設中悉心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塑造本地特色優勢,改變傳統工業化、標準化建設導致的同質化現象,從而提升區域吸引力、創新力和凝聚力。
破除“千城一面”,要找準城市發展的比較優勢。産業上精準定位,規劃産業發展時,要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産業基礎、人才儲備等要素,避免“一窩蜂”布局所謂“風口”項目;在文旅資源開發上,要深挖地方歷史文脈、傳統技藝、生活習俗等獨特文化標識,打造“一城一品”的城市品牌體系。
參差百態,乃是世界之美。城市的靈魂,深藏於斑駁的古城墻中,飄蕩在市井茶館的茶香裏,銘刻在祖輩傳唱的民謠旋律間。唯有喚醒每座城市獨有的文化基因,才能真正彰顯其不可複製的個性氣質,讓每座城市都成為不可替代的“唯一”。
我們期待,中國的城市都能綻放獨特的繁花、舒展特有的韻致,共同繪就祖國大地上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璀璨圖景。(魯暢 趙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