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溪口村玩竹博物館文創成為當地竹製品産業的展示窗口;四川隆昌隆窯遺産博物館文創帶動村莊新增就業崗位數百個;北京啟動鄉村好物文創大賽,鼓勵以村居、農具、民俗為素材設計文創産品……當前,“文創熱”的浪潮已從城市席捲至鄉村,承載着鄉土記憶的老手藝、老物件紛紛“變身”為博物館文創,鄉土文化與鄉村文化産業煥發新生機。
鄉村博物館文創産品並非簡單的複製再現,而是以館藏內容為基礎,將地域獨有的生活智慧、精神特質與情感記憶轉化為可觸摸、可使用、可傳播的載體。這些文創産品根植於鄉村的文化沃土,突破物理界限,使得鄉土文化在更豐富的場景中輻射浸潤,也為鄉村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文創消費不僅為鄉村博物館帶來經濟效益,而且為鄉土文化及鄉村精神的價值傳播開闢了新途徑。
近年來,鄉村博物館文創發展勢頭不錯,不過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部分開發主體對鄉土文化理解不深,産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地域特色;一些場館的文創開發嚴重依賴政府補貼或外部項目資金,“重輸血輕造血”現象較為普遍。此外,人才短缺、産業融合不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鄉村博物館文創發展。如何讓鄉村博物館文創既“出圈”又“出彩”,成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抓手,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鄉土文化是鄉村博物館的底氣與靈魂,文創産品則是彰顯這份魅力的重要載體。因此,文創設計開發首要的就是“喚醒”鄉土文化基因,從中汲取養分,讓這些文化元素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在傳統技藝與現代需求的碰撞中,創造新表達、發掘新價值,實現文化資源的再生再造。比如,陜西關中地區的鄉村博物館將剪紙、皮影等非遺元素融入文創産品,依託電商&&銷往全國乃至海外,讓鄉土文化及其承載的精神價值借此突破地域的局限,被更多人感知、認同與珍視。
不過,鄉村博物館衍生文創並不局限於簡單的紀念品開發。可以文創為切入點,將鄉村博物館與鄉村旅游線路串聯,與農事體驗、節慶活動結合,形成“文化參觀—文創消費—鄉村漫游”的産業鏈,為鄉土文化資源的激活和轉化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
做好鄉村博物館文創産業,關鍵在於樹立經營與開發意識,將文創開發作為連接文化與市場的紐帶。鄉村博物館的文創開發,本質上是對鄉村文化現代性轉化的探索。這要求運營者既懂文化創新表達與轉化,又深諳市場運作規律。在文創産品設計開發前期,應重視並做好産品開發、收益分配、成效評估等方面的制度設計與規劃;在銷售環節,創新文化傳播與産品營銷,注重線下線上相結合,將農事體驗、文創産品銷售與文化傳播有機融合,提升文創産品的附加值。比如,浙江杭州余杭區有村鎮創新“文創開發+電商直播”融合模式,極大釋放了鄉村博物館的産業活力。當地的傳梭博物館深耕非遺傳承,研發的“加油鴨”布藝玩偶、“無廢龍”編織挂飾等手作産品,不僅成為網紅爆款,更帶動村民增收。當每一座鄉村博物館都能成為文化傳承的陣地、産業創新的&&,鄉村文化生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文化振興也將獲得更加深厚而持久的動能。
發展文創産業,離不開專業化人才矩陣的支撐,需要文化研究者、産品經理、新媒體運營等多領域人才協同發力。或可構建“引進+培育”雙軌並行的人才體系。一方面,可通過場地減免、創業補貼等政策優惠吸引外部專業力量,引導文創設計師、電商運營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同時建立“候鳥型”智庫,邀請更多專家以線上指導、短期駐點等柔性流動方式,為産業發展注入前沿創意與市場經驗。另一方面,重視培育“土專家”,引導並幫助更多年輕人傳承好傳統技藝,掌握現代設計與營銷等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只有這些專業化人才更好適配現代設計、市場營銷、新媒體傳播等需求,才能真正打通文創産業的完整鏈條。(史夢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