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體檢十年未被檢出患癌風險,確診已是腎癌晚期”的新聞引發輿論關注。張女士質疑其做了十年體檢的某體檢機構涉嫌誤診、漏診。而該機構發布聲明否認。亟待權威機構介入調查,給出客觀、公正的調查結論。這件事反映出人們對體檢機構“真篩查”的期待,也呼喚監管部門有更大作為。
此事引發較大關注,折射出老百姓對部分體檢機構和體檢結果的信任危機。近年來,商業體檢機構快速發展,成為公立醫院體檢中心的補充。在體檢流程設計、便利化、舒適性等方面,商業體檢機構較公立醫院有所優化,贏得不少青睞。但群眾對一些商業體檢機構醫師操作不規範、檢查敷衍、體檢結果在不同機構有&&等方面存在質疑,需引起重視。
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當選擇某個體檢機構,相當於投了一張寶貴的信任票。這張信任票,關乎健康和生命。體檢機構應對得起這份沉甸甸的信任,通過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門檻和操作規範水平,確保檢測設備的精準度和一套嚴密的內控制度等,認真專業地識別出每個可能的風險,並給予體檢人員及時的提示。
為緩解群眾的“體檢焦慮”,相關監管部門也需更有作為,不斷加強對體檢機構的常態化監管,加大日常抽檢力度。如證實是體檢機構責任導致的誤診、漏診,則應依規依法予以處罰,保障好群眾合法權益,維護好體檢行業的公信力。(馬曉澄)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