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TV使用費、天翼看家、親子會員、攝像頭終端分期費用……據媒體報道,一位62歲的不識字老人,手機號被綁定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套餐服務,2年下來,老人被扣近9000元話費,從銀行打印出來的流水賬單竟達1人高。目前,電信運營商承認了其中的2600多元為操作失誤,並將這部分費用退回。
老人的遭遇,揭開了電信服務不堪的一幕:當技術壁壘碰上信息弱勢者,宰割便披上了“自願接受服務”的外衣。瀏覽列出的賬單會發現,寬帶、流量包、天翼看家、攝像頭分期等項目名目之繁複,連年輕人都要研究半天,卻堂而皇之地綁定給了一位62歲不識字老人。恐怕,發生在老人身上的不是簡單的“誤扣”,而是一場系統性的“圍獵”,旨在讓一個個對業務辦理不熟、對手機操作不熟的老人深陷“套餐叢林”。
此次事件最大的陷阱就在於“自願”。開通套餐服務無非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在官方APP訂閱相應套餐,閱讀條款並確認同意;前往線下營業廳當面簽字辦理;電話中通過工作人員的介紹,經過口頭同意開通相關服務。考慮到這位老人並不識字,老人應該是在接聽運營商打來的推銷電話時,被推銷員用各種聽不明白的概念和對功能煞有介事的吹噓唬住,稀裏糊塗地就同意開通。這樣的“同意”,是老人在步步引誘之下,做出的“被自願”選擇;這樣的推銷,本質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專門設置的消費陷阱。倘若不是銀行工作人員發現老人的存摺扣款亂七八糟並專門通知提醒,老人的女兒根本不會知道自己的媽媽用一部老人機,辦理了如此多的套餐業務,天價話費也將一直持續下去。
面對運營商的圍獵,老人難免形單影隻倍感無助,但法律法規不能“忍氣吞聲”息事寧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明確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在電信服務中,不得作容易引起誤解的虛假宣傳。現實生活中誘導開通、模糊收費等行為的屢禁不止,關鍵還是在於違法成本過低,解釋權掌握在運營商的手中。本次事件中,電信營業廳拒絕提供兩年來的扣費明細,老人的女兒只得從銀行獲取流水信息。目前運營商承認的誤扣部分,也暫未公開誤在哪、誰人之誤,仿佛只要退回了這誤扣的2611.15元,便再無過錯也無需懲戒。這樣的處理,顯然無法讓運營商吸取教訓,日後難免陷入“曝光-整改-再犯”的循環。
讓制度長出牙齒,讓服務更有溫度。破除套餐困境,首先要加強監管,工信部應推行“老年套餐白名單”,所有增值業務默認關閉,禁止運營商向老年人主動推銷,開通時需短信二次驗證;其次要暢通投訴渠道,建立完善的舉證機制,要求運營商提供扣費明細和事前“已充分告知”的證明;最後年輕人也應多多關心照料,為老年人介紹常見的電信服務,定期檢查扣費情況。唯有如此,才能帶老年人走出“套餐叢林”,讓“看不懂的話費套餐”銷聲匿跡。(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