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翻垃圾找兒童手錶 公眾在意的是什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5 09:14:17
來源:新京報

環衛工翻垃圾找兒童手錶 公眾在意的是什麼?

字體:

 一次有溫度的公共服務,並非要“有求必應”,也應是有綜合考量的。

  近日,一則“環衛工翻8噸垃圾幫游客找回兒童手錶”的新聞引發關注。

  據報道,7月1日,來自深圳的盧女士一家乘坐高鐵從太原抵達大同,在下車時不慎遺忘裝入乾淨紙質垃圾袋中的兒童手錶。次日,盧女士撥打12345熱線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經追蹤,確定手錶已隨垃圾進入中轉站擠壓箱,有約8噸垃圾。最後,經過兩名環衛工人4個多小時的不懈努力,丟失的手錶終於找到,並於當晚送還至盧女士手中。

  這本來是條當地城管部門成功為游客找回失物的暖新聞,沒承想卻引發了公眾的諸多質疑和不滿。這或許是大同相關方面所始料未及的。

  “一個電話手錶,至於這樣耗費人力嗎?”“考慮過環衛工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嗎?”“要是人工耳蝸這種的還可以理解,一個兒童手錶,沒必要。”類似的聲音在輿論場發酵,與“深圳游客盛讚大同環衛工”的官方敘事邏輯,形成某種張力。

  同一事件,兩種敘事邏輯,正説明不同的立場,看待問題的角度是不同的,並非就是對與錯那般涇渭分明。

  大同城管局回應稱,幫市民尋找失物並非個例,“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而且,為外地游客找回失物,提升其旅游體驗,也是為城市形象加分的做法,似乎並無不妥。

  但輿論場的質疑與不滿,則代表了另一種值得反思的立場。公眾對此事的討論,一方面體現了對兩位環衛工的體恤和共情。另一方面,公眾對“有無必要、值不值得”的質疑,反映的是此事中對人力物力的消耗與丟失物品的價值相比,並不對稱的問題。

  畢竟,為了一塊兒童手錶,如此大動干戈,本質上,是在為個人的失誤而耗費公共資源,是否合適,值得商榷。尤其要考慮到,若此種做法引發模仿效應,成為慣例,游客丟了東西,不管責任在誰、耗費多大,都要利用公共資源去尋找,將可能産生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這一事件也反映出城市公共服務的尺度問題。公共服務力求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這沒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相關部門若能根據事件的緊急程度、物品的重要性、資源的耗費以及勞動者權益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應對機制,或許會更好些。一次有溫度的公共服務,並非要“有求必應”,也應是有綜合考量的。

  當地城管局最新回應稱,此次事件對工作有促進作用,坦誠接受網友的批評,下一步會對環衛工人有一定獎勵。可見,經此一事,輿論場與官方敘事的不同指向,亦可成為反思公共資源分配、勞動者權益保障以及城市服務理念的契機。如此,才能更好實現城市治理的精細化和人性化。(遲道華)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